原來春節假期要加班的,現在有更多時間陪家人過節;原來在飯店花費不菲和親友吃飯的,現在把飯桌搬回了自家客廳……金融危機的陰影仍未過去,人們放慢了腳步,捂緊了錢包,卻增加了親友往來、家人團聚的機會,為牛年春節平添了幾許久違的人情味和年味。
“終於能把春節假期全部交給家人了”
這個春節,對於上海企業家柯志堅來説可謂喜憂參半。憂的是,受金融危機影響,他在浦東的嬰幼兒紀念品生産企業産品銷售受阻,利潤較去年大幅下降。往年春節廠裏還要有人值班,今年春節乾脆停了産,給所有員工痛快放了7天假。喜的是,“終於能把春節7天假期全部交給家人了!”
柯志堅説,往年春節一般只休息3天:年三十、年初一和年初二,年初三開始就要去公司處理事務,忙於應酬;而在平時,則幾乎沒有休息日。他有個8歲的兒子,父子倆仿佛生活在兩個世界——早上出門的時候,兒子還在睡覺;晚上回家時,兒子已經先睡了。柯志堅的企業專門定做孩子出生時的手、足印紀念品,他卻不記得給自己兒子做過什麼,“有時我也很愧疚,但是公司太需要我,真的很無奈。”
經濟不景氣反而讓柯志堅有機會彌補一些遺憾了。得知他這個春節“終獲自由”,他在上虞的父親和在杭州的姐姐都到上海一起過年,他也終於可以陪兒子逛逛念叨了無數遍的外灘、上海科技館、城隍廟,買買年畫、貼貼春聯。柯志堅説:“過年就該是家人團聚的時候,這種親情因平時太忙而錯過了很多。”
記者採訪發現,在上海的商務人群中,像柯志堅這樣春節“被迫”休息的人還不少。金融危機影響了企業的生産經營,一時間倒給親情關愛留出了空間,讓新年過出了全家團圓其樂融融的“老味道”。
“精打細算”的春節多了人情味
受金融危機影響,家住上海閘北區海寧路的梁代紅和丈夫各自從單位拿到的年終獎還不及往年一半,這讓他們打消了在酒店訂年夜飯的念頭,把餐桌“搬”回了家。
年三十晚上,雙方父母等親人都來了。平時難得一聚的一家人在廚房、客廳忙乎了半天,笑聲洋溢在這個平日有些冷清的家中。老家在蘇北的梁代紅的母親帶著大家拜祭祖先,還在席間給外甥講述了幾十年前來上海做小生意的情景。飯後,大家一起在客廳裏悠閒地看春晚。
“往年在飯店吃年夜飯,起碼要1500元,而且像是到飯店做客。今年呢,花了很少的錢,卻過了個非常美好的除夕夜。我突然覺得母親的嘮叨聽來也蠻溫馨的,兒子説這是他吃過的最好的年夜飯。”梁代紅説,明年經濟形勢肯定會好轉,但年夜飯還是在家吃。
此外,往年正月裏邀請親友吃飯都是在飯店,今年統統放在了家中。“少花了錢而且心裏更開心。”她説,“家裏已經很久沒這樣熱鬧了,往日的‘年味’又回來了。”
在上海一家國有能源生産企業工作的梁冬冬説,她本來打算春節去海南度假的,可年終獎只發了1000元,精打細算之下就取消了旅遊計劃。“其實想想,去三亞過年機票、旅館費都不打折扣,人又勞累,不如在家既省錢又省心。”留家過年的她,早上睡到自然醒,白天約幾個平日太忙難得一見的朋友逛街、喝茶、看電影,“也蠻有味道的。”
幸福與花錢不一定成正比
近年,每逢過年大家都會懷念以前過年時濃濃的年味,並不解地思索:為什麼物質豐富了、交通發達了、花錢更多了、生活優裕了,人際關係反而疏遠了?過年感覺反而平淡了?
看起來,金融危機和“年味”之間似乎有一種耐人尋味的關係:一方面,過年的味道沖淡了金融危機的陰影;另一方面,金融危機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休閒及過節的方式,不經意間平添了一些“年味”。牛年春節,在家吃飯的多了,探親訪友的多了,幸福與花錢不一定成正比。
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胡守鈞説,春節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讓人休息、娛樂的假期,更是紀念先人、凝聚感情、傳承文化的傳統節日。金融危機影響下人們過年方式的改變,有利於我們進一步珍視傳統節日的意義。
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鄧偉志希望,金融危機能使大眾過一個恰到好處的“幸福年”,“物質豐富了,年也過得越來越鋪張浪費,新春的年味都湮沒在物質的堆積中,有時過一個年下來,人們除了疲憊什麼也沒有留下。”他説,“熱鬧不在吃喝中,幸福不僅在消費中,貼春聯、做蛋餃、守歲、感受新年的氣息,有家人的問候和祝福,整個人就洋溢著幸福了。”
| |
| |
責編: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