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7日 11:32 來源:新華社

  

兩院院士評選出“2005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新華社北京1月16日電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和科學時報社共同主辦,路甬祥、徐匡迪等570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出的“2005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6日在京揭曉。


  2005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是:

  1、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 2005年10月17日淩晨4時33分,在經過115小時32分鐘的太空飛行,完成我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後,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自主出艙。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標誌著我國在發展載人航天技術、進行有人參與的空間實驗活動方面取得了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勝利,這對於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2、青藏鐵路全線鋪通 青藏鐵路工程技術人員和建設者按照建設世界一流高原鐵路的目標,克服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攻克“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優質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鐵路全線鋪通任務,這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輝煌壯舉。首列裝載著大批援藏物資的列車于2005年10月15日抵達拉薩。

  3、我國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問世 中科院計算所研製的龍芯2號,其單精度峰值浮點運算速度為每秒20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速度為每秒10億次,最高頻率為500MHz,功耗為3瓦至5瓦,遠遠低於國外同類芯片,其標準測試程序的實測性能是1.3GHz的威盛處理器的2倍至3倍。信息産業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蘇省合作,建立“中科夢龍”龍芯産業化基地,一條以龍芯産業化為目標的高科技産業鏈已經初步形成。

  4、中國科考隊首次登上南極冰蓋最高點 北京時間2005年1月18日3時16分,在挺進南極內陸冰蓋1200多公里後,中國南極內陸冰蓋崑崙科考隊登上了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南緯80度22分00秒,東經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我國科考隊成功登上冰蓋最高點,是人類南極考察歷史上的一次壯舉,表明我國南極事業發展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5、《中國植物志》全部出版 與世界上同類著作相比,126卷冊的《中國植物志》收載植物種類和所含卷冊最多,總體編研水平高,是我國近百年來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統的全國植物志。《中國植物志》是關於中國維管束植物(包括蕨類植物與種子植物)的全面、系統、科學的總結,它記載了中國3萬多種植物(301科3408屬31142種),共5000多萬字,9000多幅圖版。

  6、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首次單分子自旋態控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研人員利用低溫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巧妙地對吸附於金屬表面的鈷酞菁分子進行“單分子手術”,成功實現了單分子自旋態的控制。這是世界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內部的化學反應,並利用局域的化學反應來改變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質,從而實現重要的物理效應,為單分子功能器件的製備提供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單分子科學研究的廣闊前景。《科學》雜誌發表了這項研究的論文,並在同期的“透視”欄目中對該成果進行了評價。

  7、我國測定珠峰新“身高”8844. 43米 國家測繪局宣佈了2005年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獲得的新數據:珠峰峰頂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程測量精度0.21米,峰頂冰雪深度3.50米。這組數據是迄今為止國內乃至國際上歷次珠峰高程測量中最為詳盡、精確的數據。與1975年所測得的珠峰高度相比,最新公佈的珠峰高度降低了約3.7米。

  8、中國大陸科學鑽探深入地下5158米 經過近4年努力,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科鑽一井”勝利竣工,在江蘇省東海縣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並在此基礎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這標誌著我國“入地”計劃獲得重大突破。這也是當前正在實施的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20多個項目中最深的科學鑽井。

  9、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藥物分子運輸車”研製成功 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製的“納米藥物分子運輸車”,直徑只有200納米,裝載的藥物在沿途不會泄漏,直到引導到了某一個特定的疾病靶點、在人們需要的時候才釋放出來,對疾病産生治療作用。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完成用“運輸車”裝載消炎、止痛、抗癌藥物的裝載控制釋放和定向傳輸的實驗。

  10、“中國數字人男1號”誕生 南方醫科大學構建完成的“中國數字人男1號”,高效數碼相機像素達2200萬,圖像分辨率為40405880,是目前世界上0.2毫米虛擬人切削中分辨率最高的數據集。此外,按60兆一幀釋放,該數據集的數據量超過540千兆,為世界之最。“數字人”在醫學、航天、航空、影視製作乃至軍事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

  兩院院士評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的活動,至今已是第12次。每年的評選結果都在社會上産生強烈反響。(完)

  

兩院院士評選出“2005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新華社北京1月16日電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和科學時報社共同主辦,路甬祥、徐匡迪等570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出的“2005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6日在京揭曉。


  2005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是:

  1、“惠更斯”號探測器成功登陸土衛六 歐洲航天局地面控制中心2005年1月15日收到來自“惠更斯”號探測器經由“卡西尼”號飛船傳回的信號,表明“惠更斯”號成功登陸土衛六,創造了人類探測器登陸其他天體最遠距離的新紀錄。“惠更斯”號重319公斤,直徑約2.7米,攜帶有6台測量儀器,對土衛六的壓力、溫度、風速、大氣成分等進行分析測量。土衛六的環境與40億年前的地球非常相似,具有很高的科學探索價值。

  2、“深度撞擊”計劃獲得成功 2005年7月3日22時52分,在完成一系列高難度動作之後,美國宇航局的“深度撞擊”彗星撞擊器成功擊中坦普爾1號彗星的彗核表面,在太空中綻放出美麗的焰火,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親密接觸”。這次撞擊帶來的信息,可能涉及太陽系的誕生、地球上水的來源,以及地球生命的興起。

  3、美國研究人員發明取代晶體管的新元件 這種新元件名為“交換點陣式插鎖”,是惠普公司量子科研小組的研究人員開發的。新元件能夠提供普通計算機所需的信號恢復和轉換,取代傳統的晶體管,並能將計算機的功能提高數千倍。“交換點陣式插鎖”為建造應用納米元件的計算機提供了一項關鍵元件。

  4、天文學家首次拍到太陽系外行星照片 2005年3月份以來,多個研究小組競相宣佈,已成功地對太陽系外行星進行了直接觀測。美國宇航局“斯皮策”紅外太空望遠鏡首次捕捉到了兩顆太陽系外行星發出的紅外光。德國科學家利用“斯皮策”紅外太空望遠鏡,第一次捕捉到太陽系外行星的圖像。歐洲南方天文臺稱,他們的新觀測結果是迄今第一次拍攝到太陽系外行星的照片。

  5、科學家公佈人類基因組“差異圖” “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于2002年開始啟動,由美國、中國、加拿大、英國、日本和尼日利亞六國科學家共同完成。科學家們蒐集了269名志願者的全基因組信息,發現了100多萬個常見SNP(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標定了單體型“模塊”在DNA鏈上的“邊界”,並劃分了基因組上包含最常見DNA變異的10個區域。在糖尿病、早老性癡呆症、癌症等疾病的研究中,科學家可以利用這份“差異圖”,將患者與健康人全基因組的SNP進行比較,更高效地尋找與疾病相關的基因變異。

  6、澳大利亞科學家成功將光束“凍住”1秒鐘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物理學家傑文?朗戴爾及其同事利用新型光陷阱,首次成功地將一個光脈衝“凍住”了足足1秒鐘的時間,這是以前最好成績的1000倍。將“凍住”光束的時間大大延長,意味著可能據此找到實用方法,來製造光計算機或量子計算機用的存儲設備。

  7、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高效率燃料電池 美國西北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的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在用碳氫化合物━━異辛烷作燃料時能源轉換效率有望達到50%。這種新型燃料電池在經過更多試驗後,能廣泛應用於汽車、飛機,甚至眾多家庭。在研究人員開發的一個示範性小型燃料電池上,燃料反應所産生的電能密度達到了每平方厘米0.6瓦。

  8、法國和瑞士科學家製造出超大容量納米級信息存儲材料 法國巴黎第七大學以及瑞士綜合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在零下143攝氏度的真空狀態下,把鈷原子凝聚在金晶體材料上,在這種材料表面的鈷原子根據事先安排好的一種結構來排列組合,自動形成一個有序的結構體系。研究人員由此得到的納米級材料,其結構可以突破信息存儲的不少極限,使硬盤的信息存儲密度進一步加大,1平方厘米新材料的信息存儲量達到了4萬億比特。

  9、美國科學家製造出“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美國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科學家利用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RHIC)製造出了“夸克膠子等離子體”。這是一種全新的物質形態,曾廣泛存在於宇宙誕生後的百萬分之幾秒內。

  10、法國科學家首次找到控制單分子行動的方法 法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利用特種顯微鏡儀器,讓一個分子做出了各種動作。科學家使用一個金屬探針,刺激聯苯分子的不同部位,還可以使其産生不同的電子反應。其精度則達到了10皮米(一皮米相當於一萬億分之一米),也就是可以精確到大小僅為單個聯苯分子百分之一的範圍。這一新的研究成果使人們從此可以簡單控制單分子,並使它變成一個分子“機器”。

  兩院院士評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的活動,至今已是第12次。每年的評選結果都在社會上産生強烈反響。(完)

  【專家點評】

  

“上天入地,異彩紛呈”──中科院、中國工程院負責人點評“十大科技進展”

  兩院院士評選的“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歷年來都引人關注。一年一次,迄今已是第12次。隨著今年結果的揭曉,人們不禁要問:今年的十大科技進展有何特點?從中有何啟示和苗頭?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為此專門進行點評。

  科技無限 創新無限

  “上天入地,異彩紛呈。”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發佈會上,白春禮開門見山。

  從神舟六號到青藏鐵路,從高性能芯片到5000多米深的大陸科學鑽探,從4093米的南極冰蓋最高點到測定珠峰新“身高”……白春禮説,現在科技中起核心作用的不再是一兩門技術,信息科技、生命科技、納米科技、新材料與先進製造技術、航空航天技術、新能源與環保科技等構成了高科技群體,這標誌著科學技術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集聚時代。“這次評選出的十大進展中,就有多個屬於多學科交叉領域。”

  “十大科技進展,從一個側面代表了我國科技在2005年取得的一些重大成果。”白春禮進一步闡釋,“也許,它們僅僅是創新大潮中的幾朵浪花,但它們是中國科技的最新突破點,表明人類在探索自然、了解自然的征途中是科技無限、創新無限。”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的第6條是“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首次單分子自旋態控制”。作為權威納米專家,白春禮的“點評”有所發揮:“大家對單分子操控可能不太明白。實際上,發展納米科技有兩條途徑,一條是從上至下,加工納米尺寸上的器件,這種加工有一些難度;另外是由下至上,主要是如何製備、調控原子和分子的物理化學性質。這項成果主要是單個分子的操縱、剪裁,對將來的分子器件具有重要意義。”

  科技界要“創新為民”

  青藏鐵路能給人們帶來便利;植物志給人們帶來許多新知識;藥物分子運輸車和數字人都將在醫學上給人們帶來益處……白春禮説,全國科技大會剛剛結束,黨中央、國務院號召大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界目前要樹立創新為民的思想和觀念。

  白春禮説,建設創新型國家,最終目的是建設惠及13億人的小康社會。科技自主創新是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支撐,也是克服能源、資源對環境制約的支撐。“科技工作者必須自覺將自己的工作和國家戰略需求、世界科技前沿結合起來,創新為民。”

  在談到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時,白春禮表示,科技界應該更加主動與企業界加強合作與交流,想企業之所想,解決一些重要問題。

  “建設創新型國家非常不易”

  “和國際相比,中國的科技水平仍然差距較大。”在點評“十大科技進展”時,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發出警告,面對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號召和目標,中國科技界有責任和義務承擔重任,迎頭趕上。

  2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無論是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還是工程科技、科學普及,我國科技都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杜祥琬説,“從國內十大科技進展看,我們在各個領域都有許多創新的苗頭。這表明中國人是能創新的,創新的頭腦和能力都不差。我們要有民族自信心。”

  杜祥琬同時“提醒”説,國家要注意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要在體制和機制上進行改革,“建設創新型國家非常不易,要克服許多困難,也許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新華社記者 李斌、吳晶晶)

  【新聞分析】

  

創新事在人為──寫在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之際

  “建設創新型國家不僅是必須的,也是可行的。”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在16日揭曉的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儀式上説,“當然也非常不易。”

  翻看十大科技進展的名單,有一些是當選“專業戶”,像神舟、高性能芯片、基因組等等。基因組雖然沒有入選國內十大科技進展,但是在國際十大科技進展中的人類基因組“差異圖”中,就包括了中國科學家的貢獻──中國科學院的科技工作者承擔了其中10%的任務並圓滿完成。國內十大科技進展中,大量入選的是“新人”,像《中國植物志》、大陸鑽探等等。

  縱覽十大科技進展,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無論是航天還是信息技術領域,大多數科技工作者都有強烈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都有強烈的自信心。當然,在創新路徑上,又各有講究:有的是避開大道,佔領兩廂;有的是緊跟國際,集成創新。

  生物醫藥和納米是今年的“亮點”。在國內十大科技進展中,生物醫藥佔“兩席半”,分別是《中國植物志》、中國數字人和藥物分子運輸車;納米佔據“一席半”,分別是單分子自旋態和200納米的藥物分子運輸車。

  南極考察、可可西裏考察、環球大洋科考……2005年是中國的科考年。南極冰蓋和珠峰測高兩個項目的入選,某種程度上是院士們對這些科學考察的集體承認。考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科技實力的綜合體現。如果沒有常年的科學積累,沒有實力的沉澱,哪來的人類首次登上南極冰蓋最高點?在野外當場收穫的也許僅僅是一些數據、圖片,但就在這些數據和圖片中,蘊藏著人們對自然地理、對環境的新認知,蘊藏著可能的新發現。

  一年到頭,科技成果不知有多少,經過媒體報道的也不知道有多少。經過500多位院士投票選出的僅僅有10項。這10項,是諸多科技成果的代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科技的貢獻。

  當然,國內也還有許多在科研水平或者影響力上不亞於這“十大”的“創新苗頭”沒有入選,像數字音視頻系統、細胞新通道等,都是頗具實力的創新成果。組織者表示,沒有入選,並不代表這些成果的水平不及入選項目。

  “我們的原創還比較少,工程技術和集成創新方面也有差距。”正如中國工程院負責人所説,我們要有清醒的頭腦,正確認清自己所處的位置,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之路,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爭取在未來的十大科技進展名單上出現更多的原創性成果。(新華社記者 李斌)

責編:戴昕

相關視頻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