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隼鳥”號回家路漫漫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28日 13:06 來源:新華社

  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號不辱使命,26日成功採集小行星絲川地表岩石樣本,日本研究人員在歡呼雀躍的同時,正在為“隼鳥”號如何順利回家絞盡腦汁。


小行星探測器“隼鳥”號(模擬圖)

  “隼鳥”號預定12月上旬踏上歸途,現在離地球距離是2.9億公里,但不能直線回歸,必須繞行10億公里,于2007年6月到達地球。由於“隼鳥”號此前故障不斷,空耗很多燃料,返航途中一旦燃料不足,就有可能功虧一簣,現在研究人員正在探討節約燃料對策。

  “隼鳥”號著陸絲川行動可謂是一波三折,先是12日向絲川投放微型探測器“智慧女神”失敗。原計劃讓“智慧女神”率先著陸後,利用機載相機和溫度感應器對小行星進行拍照和研究,可是“智慧女神”卻失去蹤影,據稱現在仍在太空中飄浮。

  20號“隼鳥”號首次嘗試著陸,卻和地面失去聯絡長達3個小時。據後來數據顯示,它的確著陸了,可折騰了30分鐘,也沒能投下岩石採集裝置。26日早上7點多,“隼鳥”號最後一搏終於成功,並完成了採集岩石樣本的任務。日本研究人員也長出一口氣,日本媒體都連篇累牘地報道這一大事。

  “隼鳥”號成功採集小行星岩石樣本,至少證明了日本在以下幾方面的技術非同尋常:一,利用很少的燃料長時間在宇宙運行。從地球到達小行星絲川,其間“隼鳥”號繞太陽兩周,飛行長達20億公里,日本利用耗能低的離子引擎,電離氙氣噴射提供動力,實現了長距離運行;二,發射以後通過地球重力改變探測器的方向,並成功加速;三,準確定位技術。小行星絲川距離地球2.9億公里,它本身長約540米,寬約270米,約12小時自轉一週,每秒以30公里的速度繞太陽運行,探測器到達小行星的精確度類似于從東京擊落巴西的蒼蠅;四,遙控技術。電波到達“隼鳥”號單程需要16分鐘,“隼鳥”號必鬚根據事先設定的各種著陸程序自行判斷,這與日本的機器人技術發達密切相關。

  從小行星絲川地面採集岩石樣本之所以備受關注,一是因為有望探明落在地球上的隕石和小行星的關係。隕石被認為是小行星的碎片,受地球引力的影響落在地表,通過隕石和小行星岩石樣本的比較分析,可驗明隕石的“母體”。二是有望揭示太陽系形成之謎。小行星約在45億年前與太陽同時誕生,而後小行星之間在相互撞擊的同時,表面會受飛來的太陽高能粒子襲擊。通過研究小行星岩石樣本光的反射,和通過望遠鏡看到的小行星光線進行比較,會增加人類對小行星表面的進一步了解。分析小行星表面岩石結構,可以了解太陽系曾遭受怎樣的風化,捕捉太陽系早期的信息。三是有望探明在宇宙中漂浮的微小塵埃,專家認為塵埃可能含有與地球生命起源有關的有機物。小行星岩石可能殘留有遠古塵埃,岩石中含有什麼樣的有機物令人關注。

  “隼鳥”號成功採集岩石樣本對整個日本宇航業是一個鼓舞。日本1955年發射第一枚小型火箭,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以後在發射天文衛星和彗星探測器方面卓有建樹。然而,最近幾年來屢遭挫折,比如火星探測器“希望”號因沒有進入火星運行軌道成為太空垃圾,火箭發射幾度失敗等,此次“隼鳥”號成功採集小行星岩石樣本,無疑給日本宇航業注射了一針強心劑。只是,歸途路漫漫,“隼鳥”號能否平安飛回地球,人們拭目以待。(新華社記者 何德功)

責編:戴昕

相關視頻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