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親歷地球“身高”改寫全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0日 16:30 來源:新華社

  8844.43米──珠峰峰頂岩石面海拔高程的公佈,終於讓廣受關注的地球“身高”揭開了神秘面紗。

  這一看似簡單的數字,卻經歷了長時間測量和複雜計算,非常不易。測繪人員經歷了高寒缺氧、狂風暴雪的洗禮,強忍高山反應;登山隊員進行了兩三個月艱苦卓絕的大強度訓練、高難度攀登,挑戰身體極限……作為親歷地球“身高”改寫全程的新華社記者,回憶起這些仍激動不已,興奮和苦澀依然歷歷在目。


中國珠峰測量隊衝頂分隊的隊員們正在珠峰下測試峰頂測量設備 (人民網記者趙亞輝攝)

  笑聲、哭聲、歡呼聲……那一刻,珠峰大本營一片歡騰──登頂成功完成了改寫地球“身高”的關鍵一步

  2005年5月22日11時零8分,將在世界測繪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國隊員成功登上地球之巔,地球“身高”測量在珠峰峰頂開始。

  那一刻仿佛剛剛發生。

  “我們成功了!我們成功登頂了!”當登頂隊員們的聲音通過對講機從地球之巔清晰地傳到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時,大本營一片歡騰。因海拔太高而不敢喝酒的人們高舉起手中的酒杯,將慶功酒一飲而盡……

  曾兩次登頂珠峰的西藏登山隊女隊員桂桑喜極而泣。“實在太難了!今年的天氣太異常,登山隊還一度被迫下撤。”在10多分鐘的時間裏,她一直默默地坐在角落裏,用紙巾擦拭著止不住的眼淚。

  在可喜可賀的成功瞬間背後,是長時間向上“爬升”的艱辛。5月22日淩晨3時30分,登頂隊員小嘉布、普布、阿旺給噸和多吉格桑等,從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向峰頂衝擊,歷經近8小時的艱辛才登頂。

  其實原定的出發時間是淩晨1時,但由於天氣惡劣一直在推遲。那些天,因天氣惡劣而導致登頂日期從最初計劃的5月5日,推遲至10日、18日,最後到22日。

  那一刻,值得自豪。可敬、可愛、可親的隊員們經歷了千辛萬苦,能忍受的以及難以忍受的,他們都默默接受,從沒聽到有人説過一句怨言。隊員生病被送往山下治療,也成為一種“待遇”……

  那一刻,永被銘記。在我國首次測量珠峰30年後,紅色測量覘標重上地球之巔,GPS、冰雪深雷達探測儀在峰頂工作,珠峰高程測量取得決定性勝利。

  那一刻,讓人回味。只有經歷了攀登珠峰,只有站在珠峰面前,才會真正感受到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對於默默屹立的珠峰,雖然人類已無數次踏上峰頂,但我們真的難言“征服”。

  地球“身高”已經測定,測繪隊員的艱辛難以“測量”──科學、奉獻確保數據的權威、精準

  “家裏瞞著我,我是從隊員那裏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當時我已身在珠峰大本營,守著其中一個測量點。我不能走。”測繪隊員王新光説。

  在完成珠峰測量任務後,王新光回到西安,一見到家人就抱頭痛哭。父親是一名老測繪隊員,走時還叮囑他西藏那邊冷,要注意身體,“沒想到,這麼一句話竟成了他給我的臨終遺言。”

  為確保測量數據的權威、精準,測繪隊員們的付出常人難以想像。在多個場合,當國家測繪局第一大地測量隊隊長岳建利講起測繪路上的種種艱辛,講到測量過程的驚險,回憶起他和隊員在生死線上掙扎的經歷時,常常是眼含淚水。

  國家測繪局第一大地測量隊副隊長陳永軍,為將峰頂測量急需的覘標的一個部件送到海拔6500米的營地,下午2時從海拔5300米出發,一直走到夜裏11時,整整走了9個小時,16公里。“走到海拔6300多米時,我每走10米,都要歇半分鐘到一分鐘,腿已沒有感覺,只是機械地往上走。”

  在測量隊伍中有兩個體重在100公斤左右、身高1米8多的小夥子,上山時,每10來米都要在地上躺下休息;爬到測量點上,起碼要先在地上躺10分鐘才能爬起來開始工作。但他們默默工作,毫無怨言。

  在珠峰地區,由於氣候實在惡劣,隊員們出現了各種不適應:上呼吸道發炎,咳得整夜都睡不著;極度缺乏維生素,嘴唇爛得裂開……從珠峰下來,平均每個人的體重減輕了10多公斤。

  付出的不只是測繪隊員,他們的家人也默默付出了大量心血。岳建利的妻子做手術,王新光的父親病逝,張忠輝的父親病情惡化……隊員們的家人為了讓他們安心工作,都隱瞞了實情。

  要確保測量數據的權威、精準,不能僅僅靠吃苦耐勞,更為重要的是科學測量。“這次測量除採用1975年採用的傳統測量方法外,還採用GPS測量系統,可以説是‘雙保險’。”國家測繪局副局長李維森説。傳統測量方法,就是把高程引到珠峰腳下,再用三角高程的方法測定珠峰高程;GPS測量,則是將GPS測量設備帶至峰頂直接獲取數據。然後經過重力、大氣等多方面的複雜改正計算,在理論研究、嚴密計算和反復驗證的基礎上,確定精確高程。正因如此,3月15日正式開始的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工作,在半年多後才正式公佈數據。

  這次測量還首次啟用了冰雪深雷達探測儀,而1975年珠峰峰頂冰雪深度是靠登山隊員用人力向積雪中插桿量取的。新儀器設備的啟用和多種測量手段的配合使用,使今年的測量精度從1975年的0.35米提高到0.21米。

  地球“身高”的神秘面紗已揭開,然而,測繪隊員們付出的艱辛又有誰能夠“測量”?

  “連駕駛員都是國際級運動健將”──登山隊員為測量立下汗馬功勞

  珠峰,有地球之巔的美譽,登上其峰頂是無數人的夢想。

  2005年我國對珠峰的重新測量,引起世界高度關注。而決定測量成敗的關鍵一環──登頂測量,成為人們最為擔心的環節。重擔壓在了西藏登山隊的隊員們身上。

  西藏登山隊有著輝煌的過去。1960年,翻身農奴的代表──貢布,首次和兩名漢族隊友一道從北坡登上珠峰;1975年,潘多成為從北坡登頂珠峰的世界第一女性;1988年,次仁多吉和仁青平措、大次仁分別從北南兩側雙跨珠峰成功,創造了人類攀登珠峰的一大奇跡;1999年,仁那和吉吉成為中國第一對同時登頂珠峰的夫婦;2004年,開尊第3次將五星紅旗帶到珠峰頂上,成為三上珠峰的中國第一人……

  “西藏登山隊連駕駛員都是國際級運動健將!”很多人這樣形容這支英雄的隊伍。

  2005年,西藏登山隊的隊員們又一次創造了奇跡:開尊第4次登頂珠峰;加布、大齊米、小齊米、拉巴、扎西次仁分別3次登臨峰頂;丹增多吉、普布,女隊員拉吉、吉吉分別兩次站在了地球之巔。同樣,作為後起之秀的西藏登山學校也是人才輩出,不僅多人次登頂珠峰,還將珠峰頂上的生動畫面傳給全世界。

  登山隊員們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雪山、登險峰、踏冰川,戰勝重重困難,挑戰身體極限,使五星紅旗再次插上地球之巔。

  在零下20攝氏度的低溫下,隊員們搭帳篷、做飯、煮茶;頂著10級大風,從大本營步行到絨布寺──8公里來回訓練;背著20多公斤重的氧氣、食品等物資,從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運送到海拔7028米甚至是7790米營地,而且還不止一次……這些將永遠銘記在每一個見證者的腦海中。

  “從大本營到前進營地,有牦牛運送物資;從前進營地到更高海拔地區,西藏登山隊的隊員就是‘牦牛’。”看似貶義的比喻,隱含著對登山隊員的敬佩和景仰。(新華社記者 張景勇)

責編:戴昕

相關視頻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