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特普費爾

《綠色空間之名人系列》——克勞斯特普費爾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09日 16:52


  德國不僅風景優美,經濟發達,更擁有完善的環境保護制度。1991年,克勞斯特普費爾在德國擔任環境部長期間,開始著力推行“綠點計劃”。規定生産企業要為産品的包裝付費,付費後可以在商品的包裝上印上綠色圓點的標誌,表明這個包裝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消費者在使用完後就會把它投入相應的分類垃圾桶,由專人免費清運,清運的費用就是來自企業預付的綠點費用。“綠點計劃”的實行,使德國的廢品回收形成了良性的循環,大大節約了資源。隨後,在歐洲的許多國家都開始效倣。

  採訪:特普費爾博士,您擔任德國環境部長時,實施了不少環境方面的制度和法律,能為我們説説詳情嗎?

  回答:那是很多年前的事兒了。我到聯合國已經有好幾年了,但我當然很清楚當時的情況。我們有機會開發對生態和社會都有利的市場經濟。我們有了第一部"循環法",於是我們開始實施,我們從編寫"廢物指南"著手,做得很成功,讓垃圾得到了高度的循環利用。這些措施在今天仍廣為人知,那就是"綠點"計劃。我們還在降低空氣污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就是堅持在所有的車輛上都裝有"三元催化裝置"。在當時,這種做法堪稱是一次革命。因為當時的汽車根本沒有三元催化裝置,我們實施了汽油的無鉛化來降低污染物排放,我們在熱力發電廠的脫硫和脫氮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這不是在説,哦,我們很了不起,不,不是的。那是那個時期,我們發達國家不可避免要付出很大努力去做的事。

  解説:德國作為發達國家的典型,在環境方面著實走過一段“先污染後治理”的彎路。而整個人類的發展史更是因為環境的破壞而付出過太沉重的代價。從20世紀初開始,人類社會開始進入了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産階段,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是人們的目標,絲毫沒有考慮環境。煙囪林立的工廠,機械化耕作,大量施用化肥以及殺蟲劑農藥,成了現代化的標誌,也成為後起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孜孜追求的理想。但是,無節制的盲目追求經濟增長帶來了一系列惡果,人類首當其衝成為直接的受害者,在率先工業化的國家中,接二連三由污染造成的公害導致成千上萬人死亡。這些迫使人們不得不反思,人類如果再不關注環境,無疑是在親手挖掘自己的墳墓。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境大會,發出了地球只有一個的強烈呼聲,呼籲各國政府為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而共同努力。會後不久,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成立了。30多年來,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環境保護國際機構,為協調和促進環境問題的國際合作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採訪:1998年,您擔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後,最滿意的工作是什麼。

  回答:首先,我要強調這不是我個人的政績。我有許多非常好的工作人員,還有來自中國的。對此我很高興,我能依靠我的工作人員的創造力,依靠他們很高的教育背景、很高的科學基礎,他們在內羅畢總部和世界的多個地方工作。要説我們的成績,我希望首先是我們制定了一個更好的對環境可持續性的評估方法。這樣我們就可以給出早期預警了,哪兒會出現問題,哪兒我們必須現在就關注,應該協調,還是應該投資,這樣就避免了緊張,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不幸的是,我們還不得不去做很多戰後評估的工作。戰爭之後對環境産生的影響,在巴爾幹,阿富汗,現在的伊拉克,以及在巴勒斯坦地區,這些地方都需要去做戰後的環境評估工作。我們也做了很多評估工作。所以,我們非常關注全球的行動方案。我們在制止化學品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制定了清潔生産的公約,我們發佈了這項新的公約,用於遏制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這十幾個最有害的化學污染物,像多氯聯苯,二惡英,喃等等,我們現在已經禁止它們再使用了,這對人類的健康是個非常重要的進步,同時對環境的穩定也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在這些方面做出了不少貢獻,但我希望,最首要的我們成功地傳達了一個清晰的概念,那就是:環境不是孤立的,我們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座右銘是:為了人類發展而保護環境。

  解説: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每年都要組織、舉辦國際間的環境專業會議和學術討論會。作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現任執行主任,特普費爾一直在積極敦促各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重視環境的保護。但他今年在一次會議上發表的關於中國經濟增長的評論,卻引起了一些媒體的誤解。


  回答:很不幸,那個報道不準確,我以前所講過的和我在中國了解到的,都是我的觀點的基礎。中國有關經濟發展的決策思想,總是要與新的發展模式相關聯,所以中國比其他國家更清楚,必須要改變發展的結構和策略,必須要有一個具備更完善的循環系統的社會,所以中國知道,如果不更新技術和不改變行為,如果現在還不改變發展的進程,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因此,中國要發展小康社會,全面的小康社會,這正是我也希望看到的。

  解説:中國該不該套用發達國家採用過的生産和消費模式?一個聳人聽聞的數據是,如果中國的人均汽車密度達到和德國一樣的水平,中國汽車的産量將達到6億5千萬輛,而地球上現有的鋼鐵和石油能源根本就不可能滿足這一需求。這個問題似乎應該引發人們更深的思考。

  回答:我認為,是的,中國急切地需要發展經濟,誰會對此産生懷疑呢,中國人民一樣擁有像發達國家人民那樣生活水平的權利,但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對中國來説就要走一條更好的路,避免發達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曾經犯過的錯誤,要運用現代科技,要提高水、能源的利用效率,要在循環生産的過程中減少垃圾的産生,我相信,這才是我真正的意思,我的話很清楚,是的,我們需要經濟發展,需要達到我們的千年目標,消滅貧困,但是我們必須把經濟發展和環境以及社會聯絡起來,這才是中國應該做的。

  解説:2003年10月30日,第三屆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在北京舉行第二次會議。中國政府每年都會舉行一次國和會,請國內外的專家為中國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獻計獻策。


  在今年的會議上,作為國合會委員的特普費爾給中國政府提出的建議之一就是--大力推行“清潔生産”。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先污染後治理”付出的代價太大了,要從根本上解決污染問題,必須以預防為主,將污染物消除在生産過程中。這也是循環經濟模式強調的一個主要內容。“清潔生産”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際大企業所採用,也將引起越來越多的國家的重視。

  採訪:這是《全球環境展望-3》的中文版,在前言裏,您説,希望這本報高能激發起公眾的環境意識,您能為中國的觀眾朋友説幾句話嗎?

  採訪: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知道自己的行為後果。如果你亂扔東西,這個東西不會消失的,它就成了其他地方的垃圾,請一定要有這個意識。打開自己的眼界,協調有序地工作,環境需要我們這麼做,不但擁有知識,還要積極地行動起來,這是我在這本報告裏説的那句話的意思。第二重要的是,要讓廣大公眾積極參與,去要求相關的政府部門做些實事。這是我們共同的努力,要想人民所想,把它具體實現,所以我們需要人民的力量來推動,在法律方面制定更好的環境制度,把人民的環境需求更好地整合起來。

(編輯:陳玥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