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空間之名人系列》——楊力舟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09日 16:05
2003年的7月23日,在經過一年多的閉館修整之後,中國美術館重新對外開放,為建館40週年獻上了一份生日賀禮。現在的中國美術館裝飾一新,尤其是內外環境,更是遵循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專家們評價,已經和國際水平接軌。而在中國美術館40年的風雨歷程中,如今的館長、著名畫家楊力舟已經伴它走過了15個春秋。原定5月份舉行生日慶典的中國美術館,因為非典的緣故延遲到了7月。
記者:楊館長,咱們中國美術館閉館已經一年了,是不是有什麼大動作,有什麼驚喜要給大家?
楊力舟:這次美術館本身在改造的時候,擴建了5千平方米,增加了好幾個展廳,把我們的辦公室都搬出去,都變成小的展廳。另外展線不流通,經常是倒過來,倒過去,人們秩序很亂。那麼我們這次把圓廳的門,往後倒退4米,整個東西打通,這叫觀眾流線暢通,這都是現代以人為本的觀念。這是海基布,貼上去,然後刷了白粉,我這可以釘釘子,它不會掉沫什麼的。不會掉的,釘完以後拔出來,小釘子,拔出來,抹一點灰就把它抹平了,所以都是要維護。現在我們用的是洗墻燈,這燈從上面打下來,從上到下光是勻的,所以叫洗墻。把墻洗一遍,這個對油畫來説,最害怕的是光斑,那個對於藝術品來説最差。我們現在燈光達到國際水準,就是説洗墻燈光很勻,如果哪件作品需要特殊地加強光線的話,我們就安這個射燈,有橫的,有豎的。這個地板現在都換成木地板了。
記者:這是什麼的?
楊力舟:這個是實木地板
記者:這就要保潔了,
楊力舟:所以他們物業維護,打蠟、清洗,這樣對我們的觀眾要求也高了,也不敢亂扔東西。記者:這個廳的中間以後要放幾個長凳是吧?
楊力舟:對,要放幾個休息椅,觀眾就可以坐著仔細觀摩,然後為了休閒,我們再增加了廁所,在這兒。
記者:是每一層都有嗎?
楊力舟:每層都有,每層都有男女衛生間。你比如説原來這個美術館裏面沒有廁所,在當時的觀念,老同志們説,這個嚴肅的藝術殿堂,廁所臭烘烘的不好,因此就沒有廁所。那麼現在看來,你這個建築或者是你的管理搞得好不好,廁所是第一標準。因此,我們這次每層都增加了廁所,而且增加了殘疾人的廁位。這樣(觀眾) 他可以在館裏多呆一點時間,特別老同志老先生,這是很需要的。
中國美術館是1958年為迎接建國十週年大慶而建造的北京十大建築之一。但並沒有在1959年落成,而是經過三年困難時期到1962年才完工。1963年,毛澤東為中國美術館題寫了館名,同年6月對外開放。
記者:我小時候經常在美術館門口放風箏,這個地方呢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美術館收藏的是中國現代美術作品,而美術館建築本身呢,好像也是代表中國傳統的現代建築。有人説它是江南園林和莫高窟的一個結合物,這是怎麼回事兒?從哪兒能看出來?
楊力舟:50年代籌建北京市十大建築的時候,那時候有個理念,要民族化。比如説美術館、軍事博物館、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民族文化宮。莫高窟是我們中國敦煌壁畫的一個寶庫,那個從漢代起就有九層塔式建築,那是飛檐,九層飛檐,高聳在懸崖上。當時戴念慈先生在設計的時候,他就借鑒這個傳統,但是不可能像那麼高,因此他把飛檐壓縮在重疊在塔頂上,做了七層。但是那個洞窟是開鑿的石洞,這個是窗戶,當時這個樣式呢,大家很讚賞。因為這個繼承關係,覺得是國家美術館和國家的寶庫,它吻合。美術家投票選中了這個方案,但是周總理不滿意。
記者:為什麼呀?
楊力舟:周總理説你這是城市的建築,還應該有城市的園林,讓觀眾、讓人民休閒的環境。他是南方人,因此他建議給四邊加上長廊,然後種上竹林,所以這個建築一配套使中外的觀眾讚不絕口,所以經常人們做文章就講,中國美術館融會了建築家的智慧,和第一代領導人的心血,就是指這個。
楊力舟::上次施工的時候,有人建議把這個用玻璃把它罩起來,把這個頂加起來,把竹子去掉,讓它變成商店,那麼我的前任的老館長,我去看他,我就説到有人這樣建議。他非常激動,他説那可不行啊,那是周總理種的竹子,你可不能弄掉。
記者:這片竹子是周總理種的?
楊力舟:是周總理命令他到青島去,把竹子買回來種這兒,看能不能生長,結果長得很好。
記者:現在這片竹子已經不是了吧?
楊力舟:當年是。我們這次施工的時候,因為要做腳手架就把它砍掉了,所以現在又買了新的竹子把它種上了,這才種上沒幾天。
記者:這是北方的竹子嗎?
楊力舟:也是從青島買來的。
這座倣古閣樓式的現代建築,由建築大師戴念慈先生主持設計,建成的中國美術館坐落在東皇城根、五四大街到阜成門這條文脈的東端。它緊鄰王府井,卻在鬧市中營造出一方幽靜、典雅的空間。
楊力舟:那麼作為王府井北端改造來説,在一片綠林中間有一個古典式的高樓,然後又有長廊和竹林以及我們外面的松樹和綠化帶,所以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走出喧鬧的王府井,然後突然來到這麼一個很美的地方。在1997年全北京市市民投票,中國美術館名列第7名,人民大會堂第一名,歷博、革博、然後毛主席紀念堂,排下來中國美術館是第七名。所以美術館現在大家覺得不錯呢,就是因為這個建築本身和開放以來北京市許許多多的民族建築比較,認為它是最好的。當初沒有比較的時候,有人還建議把這個樓炸掉重來
記者:為什麼呢 ?再蓋一個新的是嗎?
楊力舟:對 但是它的缺點就是1959年到1962年期間,正好是國家的經濟遇到困難 ,因此施工的質量不夠好,多數在冬季施工,那麼在洋灰裏面,摻雜了很多鹹鹽。
記者?:是嗎?
楊力舟:目的是為了不結凍,這樣這個鹹鹽在40年的有腐蝕作用,使鋼筋就受到腐蝕。因此,在1976年地震的時候,中國美術館就發生了比較嚴重的損壞。大概在北京的各建築損害最嚴重的就是這一件,叫做橫樑斷裂 ,地基下陷,主樓向東傾斜 。
記者:這麼嚴重?
楊力舟:這是當時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所以在70年代末,唐山地震之後,國家就確定對它進行維修。但是粉碎四人幫以後,當務之急是給落實政策,給職工蓋宿舍,美術館的維修一直拖到1989年。那麼十年以後,也就是我來到美術館之後,國家才撥款來進行維修,那次的維修,叫做抗震加固。沒有提高標準,只是讓這座樓不要倒下去。
四十個春秋,中國美術館的館藏已經達到6萬多件。從1979年至今,舉辦展覽的總量將近3000次。館容量和展廳的空間漸顯不足,除了整修和維護,中國美術館的擴建成為日益緊迫的課題。
記者:現在的美術館是用的40年前的一張圖紙做的,當時的藏畫量可能和展出量都不是那麼大。但是40年過去了,肯定不斷的有一些新的畫家和新的作品涌現出來,那麼咱們美術館有沒有擴展計劃?
楊力舟:當初周恩來的規劃就是這樣的:以美術館為軸心,向四週圍發展,然後呢和五四運動廣場、毛主席的北大紅樓,然後景山公園、故宮形成一個古都風貌,逐步地擴大以後,北京市的特點就能夠保留。但是,因為我們文化大革命把這個美好計劃沒有實行得了,所以現在我們美術館的擴建就遇到困難了,再加上現在市場經濟,現在拆遷是要貨幣拆遷,因此我們現在遇到的困難就是國家來投資拿出8個億,又要拆遷 ,又要設計,又要建新樓。
記者:對面那個小商店其實也挺亂的,有沒有計劃要整治一下?
楊力舟:原來我給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的負責人建議把前面也給我們,當然要買了,我們站在高層就能看得很清楚,這塊地的面積很小,它做不成一個街心公園,往後大概不到十米,那後面就是幾個王爺的四合院,所以不能拆。這兒如果蓋一個高樓的話,我覺得對美術館和周邊環境是一個很大的破壞,按照規劃只能蓋六層樓高。但是現在嚴格地説,把周圍變成綠地,就我剛才説的用很精美的雕塑把它陳設起來,這是最理想的。今年正月十五,李嵐清同志視察這個樓,完工了我們請他來,他在我們這兒講了一段話,我覺得很發人深省,他説北京市如果再按照梁思成先生當年講的,搞一個舊城,然後再搞一個新城,現在看來辦不到了,但是局部的來保留北京的特點還是可以的。
為迎接2008年“人文奧運”,中國美術館將在原館西側擴建二期工程,2007年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