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互動交流區
相關鏈結
東北行
 東北三省作為我國的工業搖籃,曾經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跡。但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東北老工業基地似乎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黨的16屆3中全會明確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大決策,再次把白山黑水的大東北推到了我們面前。東北的振興之路在哪?今天的東北人在想什麼、做什麼?東北人將以何種姿態面對這一歷史機遇和挑戰?東北巨人何時能夠重新崛起?

  中央電視臺《經濟信息聯播》聯合東北17家電視臺,隆重推出大型特別報道《東北行》,在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和各合作電視臺同步播出,為期一個月。記者們兵分南北兩路對老工業基地進行採訪,並將對東北三省省長和14個工業城市的市長進行專訪……
最新內容



往期報道
長春做好汽車經濟大文章(2004.01.05)
在剛剛過去的2003年,我國最大汽車生産企業第一汽車集團的汽車産量首次達到90萬輛,這個創造歷史新高的産量不僅給一汽帶來了一千多億元的銷售收入,而且使整個長春市的經濟充滿活力。
糧倉四平:國有糧庫門前車馬稀(2003.12.29)
吉林省四平市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産基地,素有“中國糧倉”之稱。全市300萬人口,每年生産500萬噸糧食。四平人自己吃掉100萬噸,剩餘400萬噸可以當作商品出售。平均每人一年可以賣一噸多糧食,照理説農民生活水平和政府財政狀況應當不錯,但當《東北行》南路記者來到四平時卻發現,那些和糧食打交道的人們各有各的煩惱。
東北三省將率先實行增值稅轉型試點改革(2003.12.28)
財政部部長金人慶日前明確表示,明年東北地區八大行業將率先實行增值稅轉型試點改革。遼寧省國稅局有關負責人認為,這不僅能為東北吸引更多的投資,而且將為東北的企業節省下一大筆錢。
溫州人助力瀋陽振興(2003.12.23)
《東北行》南路記者在瀋陽了解到,今年瀋陽從外地引進的資金超過300億元人民幣,外地人除了給瀋陽帶來資金外,同時還帶來了一些新的經營理念。
阜新之痛:煤都無煤可挖(2003.12.22)
我們《東北行》的南路記者今天來到了遼寧西部的阜新,阜新是我國著名的煤電之城,然而這座因煤而興的城市,正面臨煤炭資源枯竭的困境。現在,這裡又在為四座大型煤礦破産做著緊張的準備。
齊市國企:沒錢投入 設備“趴窩”(2003.12.20)
東北行北線記者日前到達東北工業重鎮齊齊哈爾,記者在這裡了解到,這裡的國企主力軍,也就是裝備工業和軍工業,底子大都是幾十年前打下的,用了幾十年的設備,早到了更新的時候了,但因為沒錢投入,現在只好眼睜睜看著設備趴窩。
瀋陽200億能否打造東北金融中心(2003.12.17)
借助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東風,瀋陽市委日前也通過了一個振興瀋陽的規劃,用7年的時間,把瀋陽建成全國裝備製造、東北地區商貿物流和金融三大中心。
國産首架噴氣支線飛機成功首飛(2003.12.16)
目前,我國的航空市場基本上由美國波音和歐洲空中客車製造的噴氣式客機把持,在支線航空領域,也沒有一架國産的噴氣式飛機。今天,《東北行》記者了解到,由中國製造的第一架噴氣式客機在哈爾濱首飛成功,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産噴氣式客機的歷史。
瀋陽國企突圍之二:瀋陽機床“由豬變狼” (2003.12.13)
昨天,我們報道了忙著出售資産、找新婆家的瀋陽變壓器廠。與沈變相比,沈變的鄰居、與沈變齊名的機床行業龍頭企業——瀋陽機床集團,境遇就好多了,它如今産銷兩旺,業績翻番。《東北行》記者也來到這個企業一探究竟。
瀋陽國企突圍之一:“沈變”的三份婚約(2003.12.12)
瀋陽工業在全國創造的一百個第一,僅瀋陽變壓器廠一家企業就創造了其中的7個,它還是三峽工程以及西電東輸工程大型變壓器的供應商。但當《東北行》南路記者今天來到這家全國最大的變壓器廠的時候,卻發現它已經“賣給”了一家遠在新疆的上市公司。而這次出售資産,已經是沈變第三次與人簽訂婚約了。
雞西:國企改革艱難前行(2003.12.11)
近年來,為了搞活國有企業,擺脫煤炭資源枯竭的困境,雞西市下了很大的決心,他們甚至提出,如果有世界500強企業來投資,可以把企業無償轉讓。然而即使是這樣,雞西市的國企改革仍然碰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
綏芬河:中東鐵路——大通道亟待擴大過貨能力(2003.12.09)
東北的鐵路在全國是最發達的,綏芬河1897年開始建鐵路,是東北鐵路的搖籃,但是現在,已有百年曆史的綏芬河火車站,已經肩負不動東北的快速發展。
綏芬河:商貿重鎮貸款困難(2003.12.08)
《東北行》北路記者這兩天繼續停留在黑龍江的邊境城市綏紛河。這是一個靠著中俄邊貿興旺起來的城市,只有5萬居民的小城,每天與俄羅斯的邊貿額高達490多萬美元。不過,對於貿易最需要的資金在這裡的銀行卻很難貸得到。
背負歷史包袱的鞍鋼(2003.12.07)
我國東北兩大鋼鐵公司鞍山鋼鐵公司和本溪鋼鐵公司計劃合併的消息由來已久,但一直只聽雷聲不見雨,到底是什麼阻礙了兩巨頭的強強聯合,《東北行》南路記者來到了鋼鐵之都鞍山市,經過採訪調查,發現癥結原來出在這兩家國有企業的歷史包袱上。
綏芬河:人人會講俄語的城市(2003.12.05)
《東北行》北路記者今天來到了東北最火的邊貿城市綏芬河,説它火,是因為這裡每天與俄羅斯的邊境貿易就有490多萬美元,小城裏的5萬居民幾乎都跟邊貿拉得上關係,也都能講上幾句俄語,所以,綏芬河也有了一個特殊的名稱——會講俄語的城市。
國內外專家為東北振興指點迷津(2003.12.03)
今天,我們《東北行》的南路記者繼續驅車北上,到達著名的工業城市瀋陽,“東北振興戰略國際研討會”今天正在瀋陽召開。
民營企業:重振丹東柞蠶業(2003.12.02)
大家都知道桑蠶,但對柞蠶可能連聽都沒聽説過。它是桑蠶以外的又一品種,但産量只有桑蠶的4%。因為風格獨特産量少,用它製作的服裝往往比桑蠶絲的價格還要貴幾成。目前柞蠶絲産量的六成在中國,而中國的90%在遼寧丹東。
丹東黃海:資本整合之後亟待更新觀念(2003.12.01)
在去年的這個時候,丹東一家生産汽車零配件的民營企業,吞併了八十年代全國客車行業的老大“黃海大客”,一時間“蛇吞象”的故事傳遍遼寧省。但《東北行》記者在採訪時發現,與實現資本的整合相比,更新國企員工的觀念需要的時間更長。
大連:信息産業蓬勃發展(2003.11.30)
談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鋼鐵、煤炭和石油等重工業。但《東北行》記者在採訪時發現,實際上,今天的東北,也正在信息市場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大連就是這樣的一個城市。
伊春林業工人的“綠色銀行”(2003.11.29)
今天的《東北行》我們來看北路記者發自黑龍江伊春的報道。5年前,伊春30萬伐木工人轉崗,記者今天看到,目前伊春市推行了一項新的政策,許多林業工人20多年後將擁有百萬林業資産。
從大連新港看“新東北”(2003.11.28)
港口的興衰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縮影,《東北行》南路記者到達大連後,馬上就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大連港,希望透過這面鏡子遙望新東北未來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