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 經濟信息聯播

《東北行》兵分南北兩路進行沿線採訪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27日 23:06

  《經濟信息聯播》推出大型特別報道《東北行》


  11月27日,中央電視臺《經濟信息聯播》聯合東北17家電視臺,隆重推出大型特別報道《東北行》,在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和各合作電視臺同步播出,為期一個月。

  東北三省作為我國的工業搖籃,曾經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蹟。但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東北老工業基地似乎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今天,黨的16屆3中全會明確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大決策,再次把白山黑水的大東北推到了我們面前。東北的振興之路在哪?今天的東北人在想什麼、做什麼?東北人將以何種姿態面對這一歷史機遇和挑戰?東北巨人何時能夠重新崛起?《東北行》將和觀眾一起走向那片充滿神奇又飽經滄桑的土地。

  《經濟信息聯播》記者將兵分南北兩路,驅車數千里,與伊春、綏芬河、雞西、齊齊哈爾、大慶、哈爾濱、四平、大連、鞍山、錦州、撫順、瀋陽、吉林、長春等10多個城市的電視臺會合,聯合對老工業基地進行採訪,並將對東北三省省長和14個工業城市的市長進行專訪。《東北行》將圍繞“産業結構調整”、“企業改制”、“政府職能轉變”、“城市轉型”、“對外開放”、“老城區改造”、“社會保障及下崗再就業”七個主題,把鏡頭伸向東北老百姓中間,多角度、多視點全面展示新東北在機遇和挑戰面前的思考和行動。

  南路記者首先到達港口城市大連,在風格比較粗獷的東北城市中,大連似乎多一些輕柔溫馨的色彩,此次東北之行,記者將會帶領大家一起領略大東北國際航運中心的海港新姿。告別大連之後,記者將一路北上,經過鋼鐵之都鞍山、海濱城市錦州,到達省會城市瀋陽,作為典型的老工業城市,在很多人的記憶中,瀋陽仍到處是高高的煙囪,連片的廠房,而這次記者帶我們看的將是軟體業在瀋陽的崛起,以及大型國有企業改革後,職工生活的新變化。結束瀋陽的採訪,記者將經過撫順,到達吉林省四平市。四平地處松遼平原腹地,糧食資源得天獨厚,素有“黃金玉米帶”之稱,在那裏,大家將看到中國最大的糧倉。而南線記者的最後一站將是汽車城——長春。

  黑龍江東北部的伊春是北路記者的第一站,伊春地處小興安嶺,有“林都”之稱,多年來伊春可以説是伐木工人的天堂,但今天為了保護日漸稀少的森林資源,幾十萬林業工人不得不放下曾經賴以生存的鋸頭。隨着記者的鏡頭,我們會走近那些高大憨厚的伐木工,體驗一下他們的生活變遷。走過工業重鎮齊齊哈爾,石油城市大慶是記者不得不駐足停留的一站,説起大慶,人們往往想到大慶源源不斷噴涌而出的烏黑的原油,而今天大慶的名字已經被列入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名單。大慶的油採完了怎麼辦,大慶的明天在哪,這將是我們報道最為關注的焦點。告別大慶,記者將繼續在風雪中行進,經過冰城哈爾濱、煤城雞西,來到充滿異國風情的邊境城鎮綏芬河,據説,在綏芬河無論男女老少,都能説上幾句的俄語,金髮碧眼的俄羅斯人已經融入到這個城市的生活之中。

  東北經濟面臨的嚴峻挑戰

  東北的困難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1986年,瀋陽防暴器械廠破産。這是中國第一家破産的公有制企業。瀋陽防暴器械廠的破産成為全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信號。但是,這一信號留給東北的是,隨後20年,不斷有國有企業破産,不斷有職工下崗。

  上個世紀90年代初,伴隨着珠江三角洲的迅速崛起,上海的國企告急,東北的國企告急,全國眾多的大型企業相繼發生鉅額虧損,由於東北的情況最為典型,“東北現象”成為全國國有企業困境的代名詞;但不久上海宣佈浦東開發,走出低谷並再次成為中國經濟的發動機。

  伴隨國企虧損的同時,東北的主要資源也開始面臨枯竭。1998年,大慶油田開始減産,目前每打出10噸油,就有9噸是水,大慶面臨無油可採的困境。 同年,全國最大的林場——位於小興安嶺的伊春林場,由於開採過度,宣佈封山。鉅額的木材收入不再源源不斷地流入,30多萬伐木工人謀生困難。2001年,曾經擁有亞洲第一大露天煤礦的阜新,一個月內就有4家大型煤礦宣佈批産,目前全市留下13個巨型地沉陷區。

  東北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産區,玉米、大豆産量全國第一。但在中國加入世貿一年後的2002年,這些主要的農産品出現嚴重積壓,東北的整個經濟面臨最後的考驗,“新東北現象”再次引起中央關注。

  改革開放20多年,東北三省的GDP在全國的版圖中迅速滑落,20年前,東北三省的GDP相當於廣東的三倍,現在,東北三個省加起來還不及廣東一個省。東北經濟走到了一個生死攸關的時刻。

  張卓元:振興東北關鍵在於體制創新


  怎樣才能讓東北老工業基地重現青春?一些經濟專家就此紛紛獻計獻策。著名經濟學家張卓元參與了十六屆三中全會報告草案的起草工作,他認為要振興東北,在體制上應該有新的思路。

  張卓元認為,東北三省的潛力很大,不但是它的物質基礎很好,而且它那裏的人才包括技術人才、熟練工人也非常多,那麼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把他們組織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充分發揮這些潛能。一旦這些潛能發揮出來,那不光是對整個當地經濟的發展,而且會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發揮很好的作用。

  當記者問專家們在起草十六屆三中全會報告草案,在探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這個課題時認為哪些問題比較重要時,張卓元説,東北更多的還是要通過改革,體制上為振興提供體制上的保證,包括擴大開放。這個問題解決以後,項目問題、資金問題都好辦,軟環境好了,人家願意來投資。

  張卓元還給東北地區的省長們提出了建議,認為振興東北更重要的是要靠改革,主要是要把東北潛在的能力很好地發揮出來。其中很重要的是要搞好政府改革,包括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最近有些地方,包括國內民間資本、外資逐漸往東北投入了。這表明只要軟環境好了以後,資金、項目問題都不是特別大的問題。

  洪虎:汽車工作將成為振興吉林的突破口


  抓好體制創新和産業結構的調整,也是東北三省各級政府最關心的事。 吉林省省長洪虎在接受經濟頻道記者專訪時表示,汽車工業將成為振興吉林的突破口。當問及吉林省當前面臨的最大困難時,他説,一是人才的匱乏,二是思想觀念的落後。

  洪虎説,這次振興老工業基地主要任務是解決體制性矛盾,體制矛盾主要靠改革,但我們從幹部到群眾思想意識都不適應改革的需要。特別是堅持自力更生為主,那就更需要解決思想觀念問題。 洪虎還首次向媒體表示,吉林的興衰將和一汽緊密相連,吉林將舉全省之力,支持一汽的發展。

  對於中央給予吉林等老工業基地的政策支持,洪虎認為,是對過去改革成本的補償,最重要的是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中央的政策支持是一種引導作用,是為改革創造一種環境條件,所以它主要是用於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企業歷史上形成的負擔,支持重點企業的技術改造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生態環境的投入方面,這些方面都與振興直接相關。我們講在國家的政策支持下,積極爭取國家在這方面向吉林的投入。但是這些只是為我們創造一個條件,更重要的還是堅持自力更生,還是要發揮我們自己的作用,還是要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吸引社會投資。

  據統計,吉林省的GDP總量在東三省中是最低的,對此洪虎認為,吉林經濟總量的升位是比較困難的,我們更注重的是人均GDP的提高。從1998年到現在的5年,總量只升了一位,從19位升到18位,但人均GDP從15位升到13位。

  民營經濟:振興東北的生力軍

  改造東北老工業基地,現在面臨的最大障礙是長久形成的計劃經濟觀念。加快民營企業的發展,擴大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的比重,以此促進東北國企産業結構調整和經營體制的轉變,意義重大。國內很多民營企業家對在東北尋找商機已經顯示出濃厚的興趣。

  多年以來,東北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國有企業的比重佔有絕對優勢,而私營經濟的比例在整個經濟體系中微乎其微。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私營企業的總資本金已達到3.33萬億元,但東北三省只佔不到百分之一,其中,銷售收入超過5億元的民營企業只有30家,而浙江一個省就達160個。對此,大多數民營企業家認為,私營企業、外資企業和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實現東北振興的重要一環。

  重慶力帆集團董事長尹明善認為,東北臨海又臨邊,什麼條件都具備了,現在最好的辦法是把眾多的國有企業一個一個地讓民營經濟進來,讓外資進來,成為讓民營經濟或外資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這樣,有了資金,有了好的體制、機制,有了好的技術項目,這是最好的辦法。如果按照這個辦法走的話,那民營經濟就可能是東北振興的主力軍了。

  新疆德隆集團早在1997年就成為東北一家國有企業瀋陽合金的第一大股東,在六年的時間裏,瀋陽合金的總資産增長了10倍,現在,嘗到甜頭的德隆集團又瞄準了東北的農業和旅游産業,在德隆集團掌門人唐萬里的眼裏,東北人並不缺乏經商的素質,只要機制合理,東北的經濟振興並不難。德隆集團董事長 唐萬里説,如果東北企業在機制上狠下工夫,該甩的徹底甩掉,該投入的就狠狠投入,這樣把結構調整和機制結合起來的話,東北振興很有希望。

  日本企業看好東北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也給國外商家提供了巨大商機。上海和華南地區每年要從國外進口價值700億美元的輕工設備,如果東北的外資企業能生産這些機器設備,就是一筆誘人的大買賣。一些熟悉東北的日本商家認為,振興東北一定要利用好重工業的優勢。

  江原規由是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北京事務所所長,在中國呆了20多年的他是一個地道的“中國東北通”。他從1993年開始了長期在東北的工作。4年前,江原規由出版了一本名為《走遍中國東北》的書,書仲介紹了中國東北三省各地的風土人情和投資環境。為此,江原規由幾乎走遍了東三省的每一個城市。在他看來,東北最大的優勢就是深厚的重工業基礎,利用好這個優勢,東北的振興就很有希望。

  江原規由説,日本重工業的發展幾乎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的,但東北擁有非常好的條件,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資,加速發展。同時,中國其他地方的發展也給東北創造了機會。

  江原規由説,在中國提出振興東北的計劃後,不斷地有日本企業在積極與日本貿易振興機構聯絡,希望到中國東北來看一看,了解東北的投資環境。日本企業一直關注大連地區,大連的日本企業也非常多。日本企業今後會逐漸從大連地區轉移到瀋陽、長春、哈爾濱,從沿海向內地轉移。同時,關注東北的外國企業不只是日本,其他外國企業也非常關心。這樣可能會跟日本企業之間産生一定的競爭和補充,這個過程也會促進東北地區的發展。

(編輯:小荷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