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 最新特稿

《東北行》:糧倉四平 國有糧庫門前車馬稀(2003.12.29)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30日 10:02


  吉林省四平市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産基地,素有“中國糧倉”之稱。全市300萬人口,每年生産500萬噸糧食。四平人自己吃掉100萬噸,剩餘400萬噸可以當作商品出售。平均每人一年可以賣一噸多糧食,照理説農民生活水平和政府財政狀況應當不錯,但當《東北行》南路記者來到四平時卻發現,那些和糧食打交道的人們各有各的煩惱。

  這是記者上午11點在四平黃龍食品工業公司門前拍到的畫面,黃龍是一家外資糧食加工企業,生産玉米澱粉、玉米油等産品。到這兒來賣糧的農民排起了長隊。

  記者:“幾點鐘來的?”

  賣糧農民1:“三點多就過來了。”

  記者:“為什麼來這麼早啊?”

  賣糧農民1:“來這麼早還沒進去呢。”

  賣糧農民2:“四點多(來的),剛剛賣完。賣了11噸多。”

  記者:“平均一天能收多少噸?”

  四平市黃龍食品工業公司採購部馮福來:“我們最高峰能達到5000噸,平常現在也是3、4千噸,4千噸左右。”

  可是,並不是四平市所有的收糧點都這麼紅火。

  我身後是一家國有糧庫,在這兒看到的情形跟剛才完全不同,雖然門口寫著大量收購玉米的通知,但是只看到一兩輛賣糧車在等著賣糧。

  賣糧農民:“這邊車少、快,這不就圖個快點兒嗎?到黃龍公司排號那得排到啥時候?這會兒去基本上排不上。”

  記者:“就因為在那邊排不上才不去是吧、”

  賣糧農民:“嗯,對。”

  在這個國有糧庫裏人不多,顯得冷冷清清的,記者一打聽,糧庫的三個經理都不在,於是記者採訪了這裡收糧的檢驗員。

  記者:“收得怎麼樣,收得好嗎?平均一天能收多少?”

  四平市嶺東糧庫職工:“平均一天,説不上。”

  記者:“一千(噸)?”

  四平市嶺東糧庫職工:“一千(噸)收不上。有時多就是幾百噸吧。像今天就少。”

  記者:“最多的時候也就是幾百噸?”

  四平市嶺東糧庫職工:“對,對,對。”

  記者在四平市轉了其他的幾家國有糧庫,發現情形與嶺東糧庫大致一樣。

  糧倉四平:農民和糧庫都在算賬


  國有糧庫曾經是“皇帝的女兒”,農民要把糧食變成現錢,只能找國有糧庫。是什麼原因使國有糧庫的日子變得這樣難過呢?

  記者:“你們是想賣給國家呢還是賣給工廠呢?”

  賣糧農民:“從我們來説還是想賣給國家。”

  記者:“為啥想賣給國家呢?”

  賣糧農民:“國富了民就富了,國家窮了咱老百姓不也跟著窮嗎?不是一個道理嗎?”

  寧願在零下十度的寒風中排長隊,也不願到國有糧庫那裏隨到隨交,農民自然是算過賬的。黃龍公司收購玉米的價格平均每斤要比國有糧庫高出兩三分錢,一萬斤一車的玉米收入相差能達到二三百元,這對農民來説,可不是小數目。

  記者:“如果是賣給糧庫家門口就有是吧?”

  賣糧農民:“十里八里地,就在家跟前,為啥還要跑二百來裏地”

  記者:“到這兒來賣?”

  賣糧農民:“(為啥呢)不就為多賣倆錢嗎?老百姓種地容易嗎,能多賣就多賣點,一天能掙多少錢?不就那麼回事嗎?”

  賣糧農民:“今天帶了14700(斤)”

  記者:“這麼多糧如果賣給糧庫的話比賣到這兒要少掙多少?”

  賣糧農民:“賣到糧庫?糧庫根本就不收我這個糧。”

  記者:“為什麼呢?”

  賣糧農民:“收我這個糧它(糧庫)不掙錢。”

  記者了解到,國有糧庫職工的收入是和糧食存儲的數量直接挂鉤的。糧庫也想多收糧,但他們也有自己的苦衷。除了糧食價格由省政府決定外,今年跟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秋天雨水多,使得玉米含水量加大,糧庫要長期存儲這些玉米,就要先烘乾它,1噸玉米因此需要增加約50元的烘乾成本。

  四平市嶺東糧庫職工王懷停:“現在跟它們(企業)對抗有點困難。價格的問題。在同樣情況下就得增加一半。燃煤、電損量都大。”

  四平市黃龍食品工業公司採購部馮福來:“因為我們這兒的糧食不用長期儲存,所以我們收的含水高的(玉米),我們直接投到生産線上,馬上就可以加工了,所以水高水低都無所謂。因為我們工廠是市場經濟,我們是根據市場的價格,如果我們(錢)出得低收不來玉米的話,我們滿足不了生産需要。”

  四平市糧食局工業科科長劉殿瑞:“它(國有糧庫)的困境更多,跟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企業的競爭不在同一條線上。”

  糧倉四平:擺脫財政困境出路在市場


  糧食既是關係國家安全的戰略物資,也是重要的工業生産原料,是可以增值的商品。但為了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四平市卻背上了沉重的財政包袱。要解決四平“有糧無錢”的困難,還是要到市場上去想辦法。

  記者在四平了解到,這裡的國有糧庫每收儲一斤糧食,地方財政就要拿出相應的風險金防備糧價波動,因此糧庫收糧越多,地方財政的負擔也越重。去年四平地方財政拿出的糧食風險金就有5千多萬元,佔市裏可支配財政收入的1/6。

  四平市委書記張元富:“我們既希望讓農民增加收入,又要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還背上了很重的財政負擔很沉重,這就是犧牲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吧。”

  四平有113座國有糧庫,這些糧庫在計劃經濟年代積攢了大量的富餘人員,現在如何安置他們?四平的各級政府面臨巨大壓力。以嶺東糧庫為例,它的糧食存儲量是5萬噸,正式職工有160多人,還雇了30多個臨時工,共有200人。

  而按照糧食行業的一般標準,1個人1年可經營1千噸糧食,這樣一算,這個糧庫只要50個人就夠了,富餘人員多了3倍。目前,四平市國有糧庫的職工共有3萬6千人,按照現在每年入庫200萬噸糧食來算,總共只需要2千人就夠了。

  四平市委書記張元富:“因此,我們不能光收糧、儲糧,得把糧食加工作為一個支柱産業來對待,來培育。”

  現在,四平正在以工業化的思維來謀劃農業,希望把糧食優勢轉化成工業化優勢,一方面提高農民收入,另一方面減輕地方財政負擔。

  他們的計劃是,增加現有的216家糧食加工企業的産能,繼續引入使像黃龍那樣的外資和民營食品加工企業,2年後使當地的糧食加工轉化能力再提高100萬噸,達到300萬噸,到時候,四平生産的商品糧絕大部分就能夠變成工業産品出售了。

(編輯:小荷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