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東北行》的南路記者離開大連後,到達了我國最大的邊境城市丹東。在去年的這個時候,丹東一家生産汽車零配件的民營企業,吞併了八十年代全國客車行業的老大“黃海大客”,一時間“蛇吞象”的故事傳遍遼寧省。但《東北行》記者在採訪時發現,與實現資本的整合相比,更新國企員工的觀念需要的時間更長。
這裡就是故事中那條“蛇”所在的地方,離鴨綠江不到兩百米。跟所有民營企業的成長過程一樣,它是老總李進巔1984年帶著10個夥伴、7萬元資金幹出來的,2000年上市。目前凈資産4.6億。儘管李進巔本人不承認這是一次“蛇吞象”,説實際上合併時蛇的實力比象大,但是他也知道曙光的名氣是無法與黃海相比的。
遼寧曙光汽車集團董事長李進巔:“我們曙光除了車橋以外,還有一個産品叫專用車産業,就是生産SUV車(越野車)和皮卡車,但是我們的品牌不硬,黃海是老國有品牌了,五十年,在國內有很大的知名度,我們想通過和黃海的重組以後,可以把我的汽車品牌加強,在全國叫響。”
1993年以前,黃海大客一直穩坐中國客車行業第一的寶座,體制僵化、人員包袱過重等國有企業的頑症使它每況愈下,被廈門金龍、鄭州宇通等合資企業迅速趕超,近年只能勉強排在全國第八位。楊師傅為黃海工作了33年,記者偶然採訪了他。
丹東黃海汽車有限責任公司職工楊師傅:“當時肯定有想法,一個大企業,一個國有企業叫私企給吞掉了,這必然是有想法。”
從提出意向到新的由曙光控股的合資公司掛牌只用了沒到三個月的時間,但是建立新機制、人員整合分流卻花了整整一年。
丹東黃海汽車有限責任公司職工楊師傅:“始終還是個問題,還是覺得沒轉過來。”
記者:“怎麼沒轉過來?”
丹東黃海汽車有限責任公司職工楊師傅:“想不通,改了覺得不得勁。擔心最起碼的鐵飯碗沒有了,這是最起碼的,直到現在心裏都還有想法。”
遼寧曙光汽車集團董事長李進巔:“要實實在在認識到,我的飯碗每天都要受到市場的制約和考驗,幹不好隨時都有砸飯碗的可能,我覺得員工的這個觀念必須要徹底解決。”
丹東黃海汽車有限責任公司職工楊師傅:“好好幹活,只能是好好幹活,才能保證質量,幹不好,肯定不行。”
記者:“以前不這麼想嗎?”
丹東黃海汽車有限責任公司職工楊師傅:“以前也有,不像現在這麼緊迫。不像過去,基本上這12件完不成了我就走了,現在沒有這事,你幹到半夜也得幹。”
記者:“如果你不完成就回家了,那又怎麼樣呢?”
丹東黃海汽車有限責任公司職工楊師傅:“那就得罰款,有措施。 ”
遼寧曙光汽車集團董事長李進巔:“訂單多了,現在黃海的(生産)能力跟不上,我們就需要加點班加點,好多工人不理解,到市勞動局去告我們,説我們違背了條例,侵犯了工人的權利,發生好幾起了。”
被吞併後的黃海的目標是在2008年以前重返客車行業全國前三名。為此,無論是員工的觀念還是全廠的經營觀念都需要再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