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生活文娛教育圖片評論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丨種地不繳稅 國家給補貼 這項改革讓農村煥發活力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1年03月18日 13:2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黨的十六大以及十六大以後,黨中央對統籌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做出新的決策部署。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決定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農民負擔重的狀況得到根本性扭轉。

全面取消農業稅 為農民減掉沉重負擔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起點很低,需要從當時佔國民經濟比重較大的農業來開闢工業化、城鎮化的資金積累。1958年6月3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十六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 葉興慶:我們的農民,通過農業稅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資金積累,同時我們也通過工農産品價格剪刀差,為我們的工業化、城鎮化提供了大量的積累。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農村社會不斷發展,農民不僅要繳納農業稅等稅金,還有村提留、鄉統籌等費用,負擔越發沉重。 

這是安徽省渦陽縣新興鎮政府,1992年,就在這幾棟紅磚房裏,時任黨委書記劉興傑和鎮長李培傑醞釀了稅費“一次清”的方案,新興鎮也因此成為“全國農業稅費改革第一鎮”。

時任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新興鎮黨委書記 劉興傑:實行稅費改革這一系列的配套文件我們是經過了半年的時間進行了認真的調研。規定相當嚴格,增加一分錢,農民有權拒付。只要是每畝交了30塊錢,你再向老百姓農民手裏再去收一分錢,那都是不允許的。 

之所以要改,就是因為當年農民的負擔太重。當時全鎮農民人均年收入不過七、八百元,而要繳納的稅費就有十多種。 

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新興鎮寺後村黨總支書記 劉震:在1992年以前人均大概得繳300塊錢左右。一季小麥,一季黃豆,又加上養豬收稅、煙葉稅,這些村提留稅費得300多元。 

繁重的稅費負擔,不僅嚴重挫傷農民生産積極性,也讓幹群關係陷入緊張。 

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新興鎮寺後村黨總支書記 劉震:那時候的幹群關係,幹部下去就是收錢,張嘴就是要錢。 

1993年6月,頂著“違紀”的風險,新興鎮按照新的標準徵收稅費和農民簽訂協議。 

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新興鎮寺後村黨總支書記 劉震:當時在俺們村有地的人口是3900多人,算一下一個人得減輕負擔240元左右,全村將近100萬元。 

而在全國,為規範農村各種收費,減輕農民負擔,河北正定、湖南武岡等7個省份的50多個縣也都在積極探索農村稅費改革經驗。 

1998年,在十五屆三中全會上,農村稅費改革被列為改革重點。 

2003年,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推開。就在這一年,中央印發新世紀第一個關於“三農”的一號文件。此後,中央一系列惠農強農政策舉措持續不斷。

2004年,中央確定在黑龍江、吉林兩省開展全部免徵農業稅的試點,河北等11個糧食主産省區降低農業稅稅率3個百分點,其他地區降低1個百分點。同時,取消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産稅。當年,中央財政安排524億元支持農村稅費改革。

2006年1月1日起,農業稅全面取消。這一年的9月,河北省靈壽縣青廉村農民王三妮用自己鑄鼎的傳統手藝,記錄下中國農民告別田賦這件大事兒,鑄造了一個“告別田賦鼎”。

河北省靈壽縣青廉村農民 王三妮:免田賦,是農民祖祖輩輩的夢想。2006年的時候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國家還給補貼,這麼大的好事讓我們趕上了,我們心裏特別高興。我會鑄鼎,知道鼎是用來記載國家大事的,所以想把這個鼎鑄好,表達一下對國家的感激之情。

據測算,2006年與免稅前的1999年同口徑相比,全國農村稅費改革每年減輕農民負擔1250億元,人均減負140多元,平均減負率達80%,農民負擔重的狀況得到根本性扭轉。

扶持政策集中發力 農村大地煥發新活力

如今,農民不但“種地不再繳稅”,而且還過上了“國家給補貼”的好日子。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廣袤的農村大地煥發新的活力。

眼下,皖北地區的冬小麥正處於拔節時期。在渦陽縣大於村,種糧大戶李桂學正用無人植保飛機給自己的600多畝小麥噴施農藥,防治小麥病蟲害。種了20多年莊稼的老李告訴記者,正是農業稅費改革讓他成為了村裏數一數二的種糧大戶。 

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渦南鎮大於村種糧大戶 李桂學:1992年稅費改革試點以後,一畝地只收了30塊錢,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流轉了有幾十畝地,效益還不錯。再到後來農業稅也取消了,30塊錢也不要了,每畝地國家還補貼60塊錢。  

現在,李桂學為了方便耕種,買了幾十台大小農業機械,成立了自己的農機種植合作社,撲下身子要在這廣闊的黃土地裏大幹一場。 

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渦南鎮大於村種糧大戶 李桂學:我又購置了這些大型農業機械,包括耕、種一直到植物保護、收割。購農機也有補貼,這更加增加了我種地的積極性。 

經過多年發展,目前我國農業補貼已覆蓋農業生産資料、技術服務、農村金融保險和生態環境等農業生産的多個領域,形成了綜合補貼與專項補貼相結合,收入性補貼與技術性補貼相配套的框架體系,充分拓展了支農投入增加的空間。此外,通過國家持續投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我國糧食生産能力連續邁上新臺階,糧食産量由2006年的49746萬噸增加到2020年的66949萬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 葉興慶:那麼農業稅的取消是這個期間我們國家跟農民關係變化的一個標誌性的,或者説是一種引領性的改革。那麼跟它相配套的,我們還有其他政策,包括我們從2004年開始,我們實行各種農業的補貼;我們從2003年開始,在農村逐步建立新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那麼2007年,我們又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向農村延伸;從2009年開始,我們在農村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 

我國公共財政開始更多關注農村的全面發展。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衛生、養老等公共服務得到有力保障,鄉村道路建設、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也逐步納入了公共財政支持範圍, “三農”發展迎來新的契機。 

四川省眉山市元寶村,曾經是一個地處偏僻淺丘的窮山村,道路不通,産業基礎薄弱。 

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元寶村村民 鄭小紅:以前這就是一條泥巴路,出行不方便。最後每個人集資280元,修了一條水泥路,也只能過一個車。我們大家種櫻花,想吸引遊客進來,大家增加收入,結果第一屆櫻花節汽車堵了幾公里,根本沒法通行。

要想富,先修路。元寶村抓住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機遇,利用國家項目扶持資金1800萬元,新建和改建村組道路。現在,村裏的道路四通八達,每年10多萬的遊客,讓鄭小紅和村民們吃上了旅遊飯。 

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元寶村村民 鄭小紅:現在路修好了,櫻花産業發展起來了,日子越過越好了。去年我都掙了十七、八萬元了。哎呀,巴適得很。

“十三五”期間,國家財政支持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目前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實現通硬化路,村村實現通郵。97%的鄉鎮有了快遞網點。 農村基本實現穩定可靠的供電服務全覆蓋。通光纖和4G已達到98%以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 葉興慶:很多以前要靠農民集資攤派來進行的一些基礎設施建設,改為逐步由公共財政來承擔這個費用。也就是説,這個農業稅的取消它也意味著我們公共財政的陽光開始普照農村大地,我們公共財政的雨露開始滋潤我們農民。應該説是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一種把握。


(編輯 吳夢萱)

新聞首頁
分享到: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