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激發國民海洋意識
正如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丁振海所説,今年正值甲午海戰120週年,也是甲午戰爭中國徹底失敗120週年。經過了一個多世紀,今天中國周邊的安全形勢十分嚴峻。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拍攝製作《北洋海軍興亡史》這樣的紀錄片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該片突出鮮明的海洋、海權、海防主題,有利於凝聚建設海洋、維護海權、加強海防的思想共識,有利於汲取北洋海軍失敗的教訓,以史為鑒、啟迪未來。
海政宣傳部副部長兼海政電視藝術中心主任王虎成也認為,《北洋海軍興亡史》通過對那段屈辱歷史的回顧,將喚醒全社會的海洋意識和憂患意識,在輿論上營造支持海軍、建設海軍、發展海軍的氛圍,引起各界對海軍建設的關注和支持。
營造以歷史真實為基礎的“第二現實”,即在充分尊重歷史、認真還原史實的基礎上觀照當下,發揮作品對現實生活的借鑒意義,這就對歷史題材紀錄片創作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軍事博物館研究員許華對此進一步分析,《北洋海軍興亡史》沒有停留在單純宣泄情緒這個邏輯起點上,而是通過對那段失敗經歷的反思得出對今天生活的啟示。紀錄片對於北洋海軍歷史的敘述是在中日之間對比穿插中完成的,這就生動而令人信服地詮釋出“日本軍國主義的發跡史和擴張史就是中華民族的災難史,中國越軟弱退讓,日本軍國主義就越膨脹囂張”的道理,這在今天頗具歷史警示意義。
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張煒説,甲午海戰中雖然有很多英勇作戰、精忠報國的民族將士,但也有一些膽小怯戰、臨陣脫逃之徒。可見,北洋海軍一敗塗地的一個深刻原因就是缺乏以武止戰、以武保國的戰鬥精神。這也警示著人民海軍的廣大將士,有備才能無患,能戰方能止戈。要破除和平積習,解決“忘戰不思戰”的問題,必須強化安不忘危、有備無患的思想,要有枕戈待旦的戰備意識和“假如明天打仗”的思想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