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廣網北京7月1日消息(記者 果君)為貫徹落實《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全面提升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能力和水平,建設適應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要求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保障城市安全運行,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需求,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關於加強本市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
根據《方案》要求,到2022年,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平均反應時間小于12分鐘,急救呼叫滿足率不低於95%,服務滿意率不低於98%。實現每個街道(鄉鎮)至少建立一個標準化急救工作站的目標。用於日常院前醫療急救的救護車達到每3萬人口配置1輛,常備不少於100輛負壓救護車。
院前醫療急救呼叫號碼統一為“120”
《方案》提出,將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呼叫號碼統一為“120”,實行統一指揮調度,逐步實現一個急救號碼面向社會提供服務。將市紅十字會緊急救援中心(以下簡稱999中心)符合條件的車輛和人員納入120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系統(以下簡稱120系統)。“999”號碼回歸紅十字會“救災、救助、救護”職能;999中心逐步側重開展非急救轉運服務和航空醫療救援任務。2021年後,北京市日常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主要由120系統承擔,999中心可作為突發事件處置和重大活動保障的補充力量。
此外,將進一步提升呼叫、服務過程中的地理定位精度以及救護車行車路線精準化水平;加強與110、122、119指揮調度平臺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研發應用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呼叫手機客戶端,方便群眾通過多種方式呼叫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完善120指揮調度系統。
完善院前醫療急救體系規劃
《方案》明確,規劃、建設、運行責任主體。按照“市級統一規劃、屬地政府主建”的原則,實施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體系規劃和站點建設。北京市衛生健康委負責統一規劃全市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各區政府負責按規劃落實本轄區建設任務,主要包括急救站點基礎設施建設及日常運行維護。將構建覆蓋城鄉、集約高效、公平可及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縮短急救反應時間,提高急救呼叫滿足率,保障急危重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依託三級醫療機構、二級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養老機構、消防站或其他機構建設急救站點,到2022年,全市急救站點達到465個,其中2021年底前至少完成總任務量的70%。各區按照規劃和相關建設標準,確保每個街道(鄉鎮)至少建立1個標準化急救工作站,並配備必要的車輛和設備。市衛生健康委負責組織對急救站點進行驗收,驗收合格的即納入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投入運行。
加強急救人員隊伍建設
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方案》提出,要從優化管理、拓展職業發展空間和落實激勵保障等方面入手,解決院前醫療急救從業人員特別是醫師短缺問題。一是多途徑補充院前醫療急救人員。對專業技術要求高的人員,如醫師和調度員等,優先使用編制保障;對其他人員主要通過勞務派遣、購買服務等方式予以補充。支持和引導二、三級醫療機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到院前醫療急救崗位參與工作,相關臨床專業醫師在晉陞副高職稱前須到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服務半年。建立市屬醫科類高校供需對接機制,鼓勵相關醫學院校設置本、專科院前醫療急救專業,以需定教,拓寬急救人才培養渠道。二是拓展專業人員職業發展路徑。優化院前醫療急救機構職稱結構,適度提高高級職稱佔比。建立符合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特點的人員席位序列,明確專職從事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醫生、護士和調度員實行席位制管理,與績效工資挂鉤。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在晉陞副高職稱前,須到二、三級醫療機構完成不少於半年的必要能力訓練。為45歲以後不能或不願繼續從事院前醫療急救一線工作的人員暢通工作選擇路徑,優先在醫療衛生系統推薦就業。三是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完善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內部績效考核制度,綜合考慮工作強度、服務質量、運行效率、滿意度等,設立績效評價指標,薪酬分配向一線人員傾斜,鼓勵“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建立院前醫療急救機構績效工資增長機制,實施績效管理改革。
持續提升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質量
《方案》要求,要完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監督機制。市、區衛生健康部門要加強對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監管,不斷優化服務標準和規範,強化質量控制和督促檢查。加強院前醫療急救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考核。健全社會監督機制,定期收集媒體和服務對象意見建議,不斷改進工作。加強院前院內急救銜接。嚴格落實院前院內急救銜接工作規範,推進實施分級分類救護工作,院前醫療急救指揮調度中心根據呼救需求初步判斷患者病情輕重緩急並分類調派相應資源,救護車組根據現場判斷採取相應救治措施,提高院前醫療急救資源使用效率。建立院前院內急救信息共享平臺,實現院前醫療急救指揮調度中心、救護車及醫院信息共享,使醫院第一時間了解患者信息,及時做好接診準備。拓展急救費用支付方式。積極推進多種支付方式,探索建立院前院內急救一體化收費、線上收費和事後付費等機制。
加強社會急救能力建設
《方案》指出,要持續提升社會公眾急救知識和技能水平。將急救知識培訓納入全市幹部教育網課程和學習強國APP北京學習平臺學習內容。通過“進校園、進社區、進機關、進企業、進農村、進軍營”等方式,普及公眾急救知識,提高急救技能,每年培訓不少於20萬人次。推進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儀(AED)等急救設施設備配置。推動北京市火車站、地鐵站、交通樞紐、長途客運站、公園、景區、大型商場、體育場館、社區等公共場所按標準配置AED等急救設施設備,引導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主動配置急救設施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