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項目科學家:“深度撞擊”比原計劃更精彩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5日 18:01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洛杉磯7月4日電(記者陳勇)美國宇航局“深度撞擊”項目科學家4日説,他們初步判斷,撞擊坦普爾1號彗星彗核表面達到的效果比原先計劃的更精彩,可望給天文研究帶來大量信息。

  當天上午,“深度撞擊”項目負責人裏克格蘭米爾、首席科學家邁克爾赫恩、項目科學家彼得舒爾茨等,在噴氣推進實驗室的馮卡門報告廳舉行新聞發佈會,披露了“深度撞擊”的細節。

  3日晚的“深度撞擊”大獲成功,科學家們一直工作到4日清晨。但他們忘記了疲憊,似乎依舊沉浸在項目成功的興奮中,他們向記者播放了“深度撞擊”探測器在撞擊前後拍攝的一連串照片剪輯成的“電影”。

  格蘭米爾説,“深度撞擊”彗星探測器的飛行器,已經向地面傳回從可見光和紅外線等不同頻譜拍攝的高清晰度照片,其中的大量信息甚至“讓我們不知從何入手”、“足夠寫一部百科全書”。

  赫恩説,“深度撞擊”的撞擊器在轟向坦普爾1號的“最後旅程”中還拍攝了一些中分辨率的照片,這使他們可以在很近的距離上觀測彗核表面。其中最後一張照片是撞擊器在彗核前30公里所拍,分辨率達到4米,這令人“難以置信”。

  這些照片還顯示,坦普爾1號的外形不規則而且分佈著一些坑,像個坑坑洼洼的大土豆。“深度撞擊”在彗核表面“轟”出的坑可能有50米深,不過還要更精確的分析證實。

  舒爾茨透露,撞擊器轟擊坦普爾1號表面的過程實際上有兩步,第一次産生了較小的物質噴發,很容易被忽略,而緊接之後産生的另一次物質噴發就很明顯,使彗星的亮度一下子增強了5倍。

  這表明,坦普爾1號彗星的彗核表面是一層很鬆散的物質,而其內部還有一層較堅硬的物質。這符合科學家們原先對撞擊過程的最佳設想,也就是説彗核內部很可能是“未經觸動”的,含有太陽系初生時的原始物質。

  他説,第二次“深度”撞擊造成彗核物質噴發高達數千公里,使坦普爾1號的彗核籠罩在一片塵埃和冰屑之中,可能要延續幾週時間才逐漸散去。不過,科學家通過飛行器搭載的紅外分光計等設備,可以透過這一片塵埃看到彗核的“真容”,此外還可以分析其中的物質成分。目前,項目科學家正在進行這些分析。(完)

責編:戴昕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