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六年光陰 六艘飛船 六次突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3日 10:50 來源:新華社

  10月12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

  “這次神舟六號的發射成功,使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説,“像前5次飛行一樣,神舟六號也具有考核各系統、發現問題從而進一步完善工程性能的作用,要為神舟七號的發射打好基礎。”

  此前,法新社報道,住在柏林的布賴恩?哈維編寫過一部有關中國太空事業的專著,他在評價中國的載人航天時説:“這是非常典型的中國式太空計劃。他們每次向前邁進一大步,很少重復飛行。”

  發射一次,前進一步。這就是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

  回顧短暫而又輝煌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如同那白色飛船裏的兩張黃色面孔一樣,分明烙著兩個深深的印跡:中國。

  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列入國家計劃。在全國各有關部門和科技人員的大力協同下,航天科技人員僅用7年的時間就攻克了載人航天的三大技術難題,即研製成功了可靠性很高的大推力火箭,掌握了載人飛船的安全返回技術,建造了載人太空飛行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

  “我們的飛船要體現技術進步,不能照抄,要迎頭趕上。”王永志説。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實現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

  短短的七八年的時間,中國航天人走完了發達國家三四十年所走過的路。

  在此後3年的時間裏,中國又連續成功發射神舟二號至四號3艘無人飛船,每次都有技術突破。實驗證明,中國的神舟號飛船和俄羅斯現役的聯盟TM號飛船總體性能相當,某些方面還優於後者。

  2003年10月15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標誌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伴隨著神舟五號的太空之旅,一個新的詞彙誕生了。在以英文、德文、丹麥語、荷蘭語、瑞典語、挪威語等語言采寫的新聞中,各國記者用新詞彙“taikonaut”來稱呼中國航天員,以表示與其他國家的宇航員“astronaut”不同;而在西班牙文、法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乃至羅馬尼亞文等拉丁語言的新聞中,中國航天員被稱為“taikonauta”。中國特色,在太空之旅中走向世界。

  “神舟一號到五號飛行都發射成功了,但成功並不意味著成熟,”王永志説,“我們每次發射都要進一步優化,每一次飛行都有所完善改進,工程總體及其七大系統就是這樣逐漸實現性能優化的。”

  不斷完善,不斷優化,這就是成功的基礎。

  2005年10月12日,中國再次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神舟六號,並首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

  “神舟六號是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第一次飛行實驗,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要解決的問題是載人航天工程的整個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王永志説,“我們的每一步都要有用,實用。我們的計劃,每次發射都有空間試驗,邊研製邊試驗,這樣就會從每次飛行中得到新的東西。”

  例如,神舟一號至三號無人飛行試驗中發現的有害氣體超標等問題,在神舟四號飛船上得到了徹底解決,神舟五號飛行中發現的火箭上升段震動較大的問題,又成為第六艘飛船的一個主要改進點。

  “我們航天工程的總要求,就是在確保安全可靠的基礎上,體現中國特色的技術進步。” 王永志説。

  從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到第二艘載人飛船,六年光陰,六艘飛船,六次突破。

  中國,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著人類對科學的熱愛和對太空的執著。這,就是中國特色。(新華社記者黃明)

責編:戴昕

相關視頻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