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與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0月09日 17:34 來源:CCTV.com

  文明源流

  由於聚焦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我們就有必要在開篇之處明確“文明”這一術語的含義,以及切入並研究這一問題的方法。“文明”一詞有多方面含義,人類學家使用時則通常指向其人類的社會文化學含義或社會文化進化論的角度。1950年,戈登奇裏德(V. Gordon Childe)在其論文《城市進化》中即提供了最為典型的例證。作為英國一名史前研究學者,奇裏德指出像泰勒(Edward B. Tylor)、摩根(Lewis Henry Morgan)這樣的19世紀社會學家和人種志研究者已將前工業化社會分為了三個進化期,即野蠻期、原始期和文明期。奇裏德認為這只能代表考古上相更迭的短暫階段。在他的理論中,野蠻期與原始期被視為了不同的經濟階段,並通過獲取食物的方式得以界定,如野蠻人的生活依靠漁獵採集,而原始人進而輔以種植莊稼和原始的畜牧養殖。

  奇裏德提出對“文明”的理解還遠不止於此,正是由他最先強調了“文明”與“城市”的關係。它們在詞源上存在緊密聯絡。英語中“文明”(civilization)一詞來源於拉丁語的兩個詞——“市民”(civis-citizen)和“邦”(state)的名詞或其引申條件;“市民階層”(civitas-citizenship)則與老式法語的cit岢和中古英語cite同源。奇裏德將“城市”劃入了一個“模糊”範疇。同時,他涉獵了其他研究領域對城市的定義。在有關書寫系統的研究中指出,“城市”的定義為居住規模的擴大,人口密度的增加,出現剩餘産品以及勞動分工。而後,他對“城市”繼續作了描述。他解釋了5000年前在尼羅河、底格裏斯-幼發拉底河流域和印度河谷中崛起的城市,併為歷史晚些時候出現在中美洲的個別城市作了註釋。

  奇裏德在論證城市的誕生時舉了十條評判標準,考古中亦可證明它們在漫長的歷史中由村莊演化而來。他在推論中為“文明”下的定義是:居住規模的擴大,人口密度的增加;人口多樣化,且出現勞動分工;剩餘産品激增;紀念性公共建築物的出現;由統治階層,祭司、文武將領及官員構成的等級化社會;書記與記帳系統,包括文字;精密及計算科學,如算術、幾何、天文學中對日曆的發展;自然主義以及具象性繪畫;遠途商貿活動與原材料引進;以及政治、經濟綜合發展下的小手工業的分化。儘管後來有人將奇裏德的十條標準歸納為了兩個層次,這兩個層次反映了不同程度上的組織結構變化,然而,奇裏德畢竟為日後的定義確立了一個極富啟發性的基礎。

  廣義上,“文明”這一術語也可用在特定的地理區域或社會文化。文化的形成歷經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既取決於自身特點,同時,亦吸收外來文化的給養。在這一意義上,對個別文明的研究要求我們站在歷史的長期視角上考量。

  在描述公元前4000紀末出現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時,本書的序言以及展品説明主要採用了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忽略了其它一些有可能促成這一複雜社會形成的因素。但同時,本書也試圖拓展視野,一方面關照了美索不達米亞研究的長期結果,也在繼續講述這一故事時,避免了囿于細枝末節而帶來的枯燥乏味。

2/3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