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機器人醒來(上)(8月18日播出)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10日 09:47 來源:CCTV.com

  概述: 創造一個萬能的機器來代替我們所有的勞動,這是人類自古就有的一個夢想,而今,現代科技發展到網絡時代,計算機技術的威力已經初露猙獰,會不會有一天,聰明的電腦將不再滿足於僅僅在國際象棋的棋盤上戰勝人類呢?由0與1組成的機器大腦會産生情感與思維嗎?

  主持人:提到機器人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在科幻電影中非常經典的機器人形象,但是,説他們是機器人,他們卻並不是冷冰冰的機器,而是各有各的喜怒哀樂,就好像有著自己獨立的思維和情感。看著這些活生生的機器人形象,我們難免會問,這一切會變成現實嗎?如果我們這些忠實的助手們有一天真的有了自己的思想,它們會不會接受我們的管轄呢?我們又該如何去和他們交流呢?另一方面,機器人會經歷一個什麼樣的變化過程,才會有可能擁有像我們一樣的獨立意識呢?這些問題不光是我們的疑問,科學家們也有同樣的思考,對於這些問題,科學家們給出了許多出人意料並且讓人深思的答案,讓我們一起來看。

  自古以來,我們就渴望製造一種像人一樣的機器,以便將我們自身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在電影《我,機器人》裏,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了機器人,它們為我們買菜做飯,打掃房間,接送子女,忠心耿耿,任勞任怨。這些死心塌地的機器僕人,是最初的智慧生命。然而,它們的作用絕不僅僅如此。

  在我們絕對忠誠的機器僕人裏,電影《星球大戰》中的機器人C-3PO和R2-D2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當傑地武士身陷困境的時候,總能看到R2和C-3PO為主人挺身而出。它們是工具型機器人,但絕不僅僅是工具,他們顯示出的勇氣和智慧是對忠誠的最好詮釋。

  主持人:應該説這樣的機器人是一種非常符合我們理想的機器,忠心耿耿、任勞任怨,可是,它們的智慧説到底只是一種電子程序,也就是説,我們的機器僕人們並沒有屬於自我的意識。就像我們今天的超級電腦深藍,雖然它的計算速度和記憶力遠遠地超過了人腦,可它仍然只是一台沒有生命的機器。那麼我們能不能造出一種有情感的機器人呢?讓機器人也能像我們一樣有喜怒哀樂,甚至會做夢。

  2001年,影片《人工智慧》中的小機器人大衛就是一個擁有情感程序的實驗産品。他希望能得到人類媽媽的愛,並且單純地認為,只要自己變成了真人,就能得到媽媽的愛,而童話中的藍仙女能實現自己的願望。為此,小大衛踏上了尋找藍仙女的路途,並在成人世界裏經歷了種種磨難。在這個過程裏,機械的情感程序發展出了獨立的自我意識,真正意義上的智慧機器人呱呱墜地,開始了第一聲啼哭。那麼,在我們的現實生活裏,類似這樣輸入情感程序的機器人有沒有可能真的出現呢?

  宗光華:目前,情感機器人已經出現,它的運行機理是什麼,現實意義上的機器人是如何定義的:凡是“能編程的機器”,都可以稱之為機器人。

  《人工智慧》中大衛見到自己的創造者,發現自己並非獨一無二,因此絕望地跳進大海。在影片的最後, 小大衛見到自己的創造者,發現自己並非獨一無二,因此絕望地跳進大海,許多觀眾也由此潸然淚下。顯然,像機器人大衛這樣精密的情感程序在我們今天看來似乎還只是一個遙遠的童話,但是,童話的魅力也許就在於簡單和執著,有了這份執著,即使是再簡單的人工智慧,只要起步,就無法停止。

  由機械的情感程序發展出機器人的獨立意識,這是一個漫長複雜的質變過程。那麼,我們如何知道,究竟從哪一刻起,我們製造的機器人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思考呢?究竟應該如何定義機器人是否有智慧呢?畢竟,這是人類能否接納他們的開始,關於這一點,計算機大師圖靈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檢驗法,以確定計算機能否思考。

  專家王晉康:在人的大腦內,有沒有超自然力的東西,有沒有超越物質單獨存在的靈魂,或者是控制感情的一些什麼什麼,都沒有,它就是150億個神經元,如果承認這兩點,人類是由普通的物質組成,沒有超自然力,那麼我們就沒有理由去説智慧機器人不會出現,達不到人類的意識它的複雜度和精細度超過一定臨界值的時候,它就會産生了超出物質層面以上的東西,那就是意識、感情、直覺、靈感,這類東西。

  鄭軍:什麼是圖靈測驗,假設我們有一台終端電腦放在這裡邊,然後我們通過它,向另一個地方電腦上提問題,可以提任何問題,如果有一天,你分不清楚回答你問題的是人還是電腦了,就説明那個電腦已經像人一樣的來反應了。

  在影片《人工智慧》中大衛求母親不要拋棄自己;而其中也有人類殘殺報廢機器人情景。大衛的遭遇讓我們忍不住有這樣的疑問:大衛只是一個會叫“媽媽”的機器人嗎?他的愛只是一個程序的體現嗎?任勞任怨地為我們服務的機器人們如果有一天真的覺醒了,我們人類到底會如何對待他們呢?當我們要求機器人無條件付出的時候麼樣的責任呢?

  主持人:機器人們代替我們進行著最瑣碎、最勞累和最危險的工作,我們完全可以想象,當智慧産生,它們必然會開始思考自己的生存權利,這是所有生物的本能,我們有理由相信,機器人也會為了自己的生存和尊嚴而努力,然而,在另一方面,我們人類對於異己的排斥可以説是根深蒂固的天性。我們能不能接受一種智慧上和我們類似,甚至高於我們的物種,像對待同類那樣對待它們,和我們一起分享這個世界呢?換句話説,機器人能不能具有人的地位和資格呢?這是許多科幻電影中探討的一個話題。而影片中的故事和常識都告訴我們,這是很難的。

  劉慈欣:這種矛盾衝突,它和西方的一些基督教文化可能有很深的關係,在它這種文化中,人的地位僅次於上帝,和別的生物比,他是至高無上的,正是有這種文化基礎,西方文化對於異己的力量,哪怕有一定點異己,他是很敏感的,人工處決機器,把機器人收集回來一個個燒死,這麼一個鏡頭。這就反映出人類,更確切地説是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它對異己進入人類,和人類擁有同等地位的這種恐懼感。

  如果我們將智慧機器人定義成一種具有獨立意識的全新的生命形式,那麼,它必然會擁有生命最本質的慾望,保存自身和繁衍後代,當這種求生的本能遭到壓制和漠視時,反抗,就變得必然和理所當然。


  從19世紀雪萊夫人的經典科幻《弗蘭肯斯坦》開始,我們就有這樣的擔憂,會不會有這樣一天,人類被自己製造的實驗品所取代,甚至被他們送上實驗臺?而在21世紀的今天,當人工智慧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讓雪萊夫人當初的擔憂越來越有變成現實的可能。如果我們製造的機器真的脫離我們的控制,我們拿什麼去和他們抗衡呢?在許多科幻電影中,我們在強大的機器人面前毫無反擊之力,而在這些可怕的機器殺手中,《終結者2》裏的液態機器人T-1000恐怕是給當時的觀眾帶來震撼最大的一個。

  鄭軍:他原來的構思是來自於兩個,一個是記憶合金,有一些用稀土元素製造的合金,如果你把它在一定的溫度下加工成一個形狀,換成另一個溫度的話,再讓它彈開,就是它能夠回到一定溫度的原始狀態下,比如溫度一提高,它就會彈開或者收縮,這個記憶合金現在用在衛星上,這個是液體金屬的一個最早的構想。

  劉慈欣:液體機器人就是納米機器人的一個很形象的一個東西,因為納米機器人有很多微觀極的東西,每一個微觀極的東西都有智慧,這些微觀的東西合在一體,組成宏觀狀態的一個物質,它的變化是很令人驚奇的。神話中那些千變萬化的東西,它都可能實現,所以像微機械、納米機械具有智慧以後,也是很可怕的一個問題。

  主持人:看來機器與人的衝突並不僅僅是科幻電影人的想象,在科學家們眼中,智慧機器人的發展的確存在著許多潛在的方向和危機,如何實現對人工智慧的控制,是他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而在我們的科幻文學家眼中,如何展現意識與記憶的區別,如何定義“人”的特性,是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而對於各位觀眾來説,當我們手握各種遙控器控制著家裏的家用電器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有了這樣的思考,會不會有一天,我們也可以遙控一個家用機器人,而當機器人們在為我們服務的時候,在他們心裏又會有什麼樣的思考呢?如果真的像電影中所展現的那樣,機器人脫離了我們的控制甚至起來反抗人類,那麼,我們又有什麼樣的辦法去預防和應付這樣的局面呢?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下集節目中與您一起探討。

責編:走近科學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