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那一場風花雪月的往事Ⅱ》之“雨中愁侶”——戴望舒與穆麗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22日 08:20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一個是經歷了感情磨難的成名詩人,一個是情竇初開的美麗少女,才子佳人的結合得到了人們的祝福。但年齡的差異和閱歷的不同卻給兩人的婚姻埋下了悲情的種子。

    1940年12月,香港的各大影院正在上映由蔡楚生導演的,以日本佔領下的孤島上海為背景的影片《孤島天堂》。包括導演在內,這部影片的主創人員大都是來自上海的電影人。這個月,日本政府調整了侵華方針,作出“必須迅速解決中國事變”的決定,並在與德國和意大利簽定軍事同盟條約後,開始把侵略矛頭指向了東南亞和太平洋的廣大地區。

    抗戰爆發後,約有一百多萬內地人為了躲避戰爭紛紛涌到香港,使香港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這其中包括了大批的文化人士。

    1940年12月的一個深夜,在香港薄扶林道附近山坡上的一座小樓裏,還亮著幽暗的燈光。一位神色悲傷的中年男子坐在書桌前,拿起早已準備好的紙和筆,準備寫下他生命中最後的文字,那是一封留給妻子的絕命書。

    這位男子就是中國著名的現代詩人戴望舒,他寫下這封絕命書的原因,是因為一個月前,回上海給母親奔喪的妻子穆麗娟,突然出人意料地寫信給他,要求離婚。為了保全婚姻,戴望舒不惜以死相挾。至此,一對曾經恩愛有加的夫妻最終走到了決裂的邊緣。

    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出生在杭州大塔兒巷。戴家是當地一戶富裕人家,父親戴修甫是銀行職員,很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戴望舒先後在上海大學和震旦大學學習,這一期間,他與施蜇存等人共同編輯《現代》雜誌,並開始了詩歌的創作。1932年戴望舒赴法國留學,深受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影響,翻譯了大量法文著作。戴望舒回國後創辦了《新詩》雜誌,這時的戴望舒已經出版了詩集《我的記憶》和《望舒草》,並因為創作了傳世名作——《雨巷》,而被稱為雨巷詩人。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張紅萍:《雨巷》那首詩出來以後呢,不知道多少崇拜者來非常崇拜他,所以那個時候人家説中國只有三大詩人,一個就是徐志摩,一個就是聞一多,一個是戴望舒。

    (《戴望舒與穆麗娟》作者)王文彬:這首詩在藝術上成就了,它實際上是,用葉聖陶先生的話講,給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撐著油紙傘,獨自/徬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1935年5月,戴望舒遇見了他詩中所寫的,那位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並很快和她結了婚。然而5年後,孤身在香港的戴望舒卻正在給這個姑娘寫絕命書,原因是這位姑娘提出了要與他離婚的要求。

    這位姑娘叫穆麗娟,1917年出生在浙江慈溪,她是穆家唯一的女孩,她的哥哥穆時英是中國現代新感覺派小説的代表人物。1935年,18歲的穆麗娟剛從上海南洋女中畢業,受哥哥穆時英的影響,她喜歡讀一些鴛鴦蝴蝶派的小説,並與哥哥的許多文友都比較熟悉,戴望舒便是其中之一。這一年的5月,在自己家中,穆麗娟第一次見到了戴望舒,而此時的戴望舒正在為一個名叫施絳年的女子而陷入情感的低谷。

    (《戴望舒與穆麗娟》作者)王文彬:戴望舒從法國回來以後,發現施絳年已經移情別戀了,他和她相戀八年了,很痛苦。後來在一個公開場合下,打了一記施絳年的耳光,就分手了。

1/4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