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丁亥1947(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09日 14:30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1947年10月10日,《中國土地法大綱》正式頒布,土地改革在各個解放區普遍開展,獲得土地的農民在共産黨的領導下以頑強的戰鬥保衛自己的勝利果實。 年底,國民黨軍隊在黃河以北全面轉入防禦,戰爭的主動權,完全轉到人民解放軍手中。

1947年7月12日,除蘇聯及其東歐盟國以及西班牙外,16個歐洲國家在法國巴黎召開經濟會議,討論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的歐洲復興計劃。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西歐經濟遭受巨大損傷,戰後恢復和重建十分艱難。 年初,罕見的嚴寒襲擊西歐,西歐經濟瀕臨崩潰。

參加巴黎會議的歐洲國家,向美國提出一個互助和自助的計劃。年底,美國國會批准通過了《1948年對外援助法》,美國將在15個月內向歐洲提供68億美元贊助,並保證在以後的3年中每年給予援助款項。這個援助措施被稱為“馬歇爾計劃”,成為二戰後西歐經濟復興的關鍵。

這一年,金陵大學理學院教育電影部教師孫明經用攝影機記錄下南京的風貌:兒童節的菊花大會,中山陵遊人如織,在美國基督教會主辦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裏,學生們在草坪上舉辦五月花舞會。

孫明經鏡頭之下的校園,沒有反饑餓遊行時的混亂。在美國基督教會美以美會創辦的金陵大學裏,學生們衣著鮮亮,生活優越。

後來,這部名為《民主先鋒》的彩色紀錄片在美國上映。片子中,在展現教會學校安穩情形的同時,以更多的篇幅講述了中國的現狀。

同期聲: 中國需要更多的食物,強大的工業,民眾需要更好的醫療衛生,以及教育、信息,還有更有效率的政府。

這是國民黨中央電影攝影廠拍攝的一段新聞。

同期聲:

7月22日,南京的氣候高達華氏115度,在這熱浪裏,中國的老友魏德邁將軍以美國總統特別代表的身份飛到南京。政府要員冒著溽暑趕到機場親來歡迎。魏德邁這次來華預斷只有6星期的時間,奉命來調查中國與朝鮮的一般情形,明了中韓兩國的實況和未來復興能力。

魏德邁來到中國後,國統區各大報紙紛紛推測:認為魏德邁訪華意味著美國對華政策的改變,美國將大量增加對國民政府的援助。

一個月內,魏德邁先後走訪了南京、上海、台灣、北平、瀋陽、撫順等地,他得出結論:國民黨軍隊兵力雖佔優勢,但戰略主動權則掌握在共産黨之手。

同期聲:

在我軍的強大攻勢面前,敵人駭得膽戰心驚,狼狽奔逃,把美國武器丟得遍地皆是,我們到處收拾這些美國武器。這些新式的榴彈炮,都是從美國渡過太平洋運到中國來的,現在經過蔣介石的手,又把它送到人民解放軍手裏了,要是美帝國主義看到這段影片,作何感想呢?

這段由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的紀錄片《民主東北》,5月,東北民主聯軍發動夏季攻勢,到7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殲滅國民黨軍隊8萬餘人,迫使國民黨軍隊收縮于長春至大石橋、瀋陽至山海關鐵路沿線。

在中原,劉鄧小平大軍進入魯西南,挺進大別山,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由此拉開。

夏天,在河北西柏坡村的一個打谷場上,中共中央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10月10日,《中國土地法大綱》正式頒布,中國共産黨繼上一年發出“五四指示”,提出 “耕者有其田”之後,進一步提出“平分土地”。

鄉村裏,貧農小組會,訴苦大會頻繁召開。很多一年前已經被村民鬥爭過的地主,再一次成為鬥爭對象。

同期聲:

千年的冤要伸,萬年的仇要報,被壓迫的農民一致起來和吃他們肉、喝他們血的惡霸地主進行無情的鬥爭。

正在華北地區考察的美國記者貝爾登敏銳地感覺到,這場革命不僅將使農民獲得賴以生存的土地,還將使地主失去村莊裏的領導權。

每一個完成土改的鄉村,都會以選舉的方式産生新的領導。貝爾登在自己文章中寫道:“民主的工具突然塞到落後的農民手中,他們一時還不知如何運用。農村的選舉辦法形形色色,有時簡直很滑稽。”

傑克•貝爾登 《中國震撼世界》

此時的農村仍然沿用 “燒香窟窿”、“豆選”等投票方式,候選人除了挨家挨戶拉選票,也會以演講的方式進行競選。演講的內容通常是:“我要保衛翻身果實;我要帶領大家狠狠地打擊蔣介石”“,並且幾乎每一位候選人的競選綱領中都包括一條——“擁護共産黨,跟著毛澤東”。

同期聲:

他們吹起了喇叭,打起了鼓,舉行慶祝勝利大會餐。他們第一次這樣的大聲歡笑,他們歡笑自己的翻身,歡笑勞動人民的偉大勝利。

在農村,由於交通不便,到各村開展普選要花費不少時間,但動員老百姓參加投票卻不用花費太多週折,在農民單調的生活中,選舉是件新鮮事,在第一回選舉時,一個村往往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參加。貝爾登注意到:“這股新鮮勁兒一過,有些人就覺得,把下地幹活的時間花費在選舉上實在不值得。選舉一結束,他們就認為萬事大吉,不再去監督他們的官員。”

此時的農村流行著這樣一個口號:“組織起來賽機器,互助合作,共同富裕。”

由於青壯男子大都上了前線,牲畜也被徵用去運送軍需物品,很多不出家門的婦女被動員下地幹活。農民開始以生産互助的形式組織起來,共同耕種土地。貝爾登在河北磁縣看到,14個村莊的兩千多農民,共同耕種一塊土地。農民們熱情高漲,唱著歌互相比賽。第一次集體勞動成功後,人們決定,今後就用這個辦法幹活。

貝爾登對華北鄉村的考察歷時近一年,他在文章中寫道:無論在産棉區還是非産棉區,多數農民一年能有三斤棉花,貧苦人家曾經幾口人合穿一身衣服的現象正在逐漸消失;臨近年關,很多農民的家裏還剩有足夠吃到開春的糧食。一位叫石玉利的農民因為生活有盈餘,並且由於學會了算術,開始記賬了。

傑克•貝爾登 《中國震撼世界》

由於當時幣值混亂,貝爾登將這戶農民的收入折合成美元計算。這戶六口之家的農民,耕種12畝土地,一年下來,不僅有了十幾美元的收入,還有4個月的小米貯備。從前農民揭不開鍋,如今可以過日子,貝爾登得出這樣的結論:“農民會以頑強的戰鬥來保衛自己的政府,支援八路軍,反對蔣介石。”

9月14日,東北民主聯軍發動秋季攻勢,歷時50多天的戰鬥結束之後,國民黨的軍隊收縮到長春、吉林、四平、瀋陽、錦州等34座大小城市及其附近地區。

由東北電影製片廠製作的動畫片《甕中捉鱉》,描述的就是這一時期國民黨軍隊孤立無援的困境。

駐守長春的國民黨新一軍在郊外建起一座墳場,用來紀念葬身東北的將士。上一年5月,全部美式裝備的蔣介石嫡系部隊——新一軍進駐長春。一年多之後,這支聞名于印緬戰場的國民黨精銳部隊,陷入困守孤城的境地。

大雪後的長春天氣寒冷,部隊連日常的出操也省略了。新一軍政工處派駐重炮營的連級指導員胡長庚,在日記中記錄下部隊低落的士氣:“都説我來了本連以後,本連才又開始出操,連長、連副也輪流來連部睡覺了,從前每天大家什麼也不管,只賭錢。”

1947年11月20日 胡長庚日記

雪後,室外溫度下降到零下十五六度,由於部隊冬煤不足,屋裏仍然沒有生火。一年來不斷吃敗仗,加上遠離家鄉、天寒地凍,士兵們思鄉情切,政工幹部胡長庚在日記中發泄説:“長春這個鬼地方,這座死城,這個要人毀滅的區域,這個被人唾罵的墳墓,我也要詛咒你了……功名利祿于我如浮雲,還是回家去吧,做媽媽的好孩子,做哥哥的好弟弟。晚上想到回家的事,失眠半夜。”

1947年11月21日 胡長庚日記

10月22日,上海的“美琪”、“南京”、“麗都”、“滬光”四家電影院均告客滿。中午12點,電影散場,走出影院的觀眾大都神情悲傷,很多婦女哭泣得不成樣子。這一天,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的下集《天亮前後》首映。

《一江春水向東流》用上下兩集的篇幅,講述紗廠女工素芬與教師張忠良一家人在八年抗戰中的沉浮。影片結尾,素芬發現自己的丈夫已經另結新歡,毫不關心妻兒與母親的下落,她在絕望中投江自殺。

《一江春水向東流》連映三個多月,場場爆滿。在戰爭中無法掌控自身命運的普通百姓,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的命運。據當時報刊統計,觀眾近80萬人次,在上海市600萬的人口中,平均每七人中就有一人看過此片。

在上海市文化協會舉辦的“中正文化獎金電影獎”的評選中,《一江春水向東流》榮獲首獎。影片導演之一的蔡楚生面對這一獎項,卻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所可惜者僅獎鍍金之牌,而不獎真金之條,否則尚有點用處。”

蔡楚生日記

此時的上海,西藥盤尼西林針劑已經像黃金一樣,成為硬通貨在市面流通。由於法幣難以保值,不僅商家囤積居奇,普通人家也將余錢大量購買商品,來應對飛升的物價。老百姓搶購日用品,文人囤積白報紙,醫生囤積緊俏藥品,各個行業的人都在想盡辦法將手中的紙幣換成實物。

上海中醫陳存仁也囤積了二十桶汽油以備不時之需。

12月,法幣十四萬九千多元才能兌換1美金,法幣形同廢紙。

陳存仁不敢懈怠,天天出診,門診收入隨行就市,大致可以應付日日看漲的物價。在他的記憶中,此時要用兩三麻袋的鈔票才能換到一袋米。

有些小販把100元以下的小面額法幣當作廢紙收購,每斤作價2000元,而一斤舊報紙還可以賣到6000元。社會上流傳一首民謠:

如今什麼都值錢,只有法幣頂討厭,一捆一扎又一包,去買幾根棉紗線。

如今什麼都漲價,只有法幣頂尷尬,一斤小票兩千塊,好像叫賣黃泥巴。

這一年夏天,聯合國救濟總署和行政院救濟總署的工作結束,在行總社會福利組擔任主任的劉德偉,創辦上海兒童福利促進會。當時上海共有五十家孤兒院,一家育嬰堂,一家行為問題兒童院,以加上殘兒童院,三家託兒所,都是民間團體。

劉德偉憑藉自己多年來在社會服務方面建立起的良好聲譽,從處理剩餘物資的“聯合國救濟總署”那裏得到六百箱駱駝牌香煙,這成為兒童福利促進會的啟動資金。

劉德偉將工作的重點放在對棚戶區兒童的幫助上。由於力量薄弱,只選擇江寧區作為試點,向貧困家庭發奶粉,向難以為生的家庭發錢,並在專門做貧苦菜農生意的“雞不叫”茶館裏,組織兒童們上課,使他們不致于落入流氓頭子“爺叔”的控制中。

在劉德偉的組織下,很多大學生志願者進入上海的棚戶區進行社會調查。學生們每天翻揀棚戶區的垃圾箱,他們發現,在600萬人口的上海市,平均每天就有800個棄嬰。

12月19日,上海迎來入冬後的第一場小雪,報紙報道,僅這一天就有30多名難民倒斃街頭。

此時,大量蘇皖難民涌進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由於內戰持續擴大,大批農民淪落為難民。國民政府既無力將他們送回家鄉,分發土地和農具,也不準他們進入南京市區,只能將他們安置在下關簡陋的臨時難民營裏。

在國民大會召開期間,一個與父母失散的女孩上街乞討,碰到一位好心的女國大代表,將她帶到了兒童福利站。在福利站裏,女孩接受了身體檢查。在記者拍攝的照片上,梳洗乾淨的女孩幸福地笑著,在福利站開始學習縫紉技術。

在千千萬萬陷於貧困流離的中國兒童中,她只是極少數的幸運兒。

到上海解放前夕,劉德偉只在上海七個棚戶區中推廣開展兒童福利工作。在自傳《一粒珍珠》中,劉德偉這樣回憶道:我曾經問過秘書陳定侯:“你認為我們現在所做的工作有沒有意義?”他坦率地説:“沒意義!我們這樣做,只是杯水車薪。只有由政府出面來做,才能使廣大貧困兒童受益。”

劉德偉 《一粒珍珠的故事》

在美國《生活》雜誌攝影記者傑克•伯恩斯的鏡頭下,上海慈善機構的馬車和三輪車,每天都會到各處去收集餓死、病死的兒童。

在漫畫家張樂平的筆下,三毛開始流浪,詩人穆旦寫下詩篇——《饑餓的中國》:

饑餓是這些孩子的靈魂。

從他們遲鈍的目光裏,古老的

土地向著年輕的遠方搜尋,

伸出無力的小手向現在求乞。

……

在街頭的一隅,一個孩子勇敢地

向路人求乞,而另一個倒下了

在他弱小的,絕望的身上,

縮短了你的,我的未來。

11月,晉察冀野戰軍攻佔石家莊,開創解放軍奪取大城市的先例,並使晉察冀根據地和晉冀魯豫根據地連成一片。

隨著戰場上的勝利,部隊中補充了大量的俘虜兵。這些士兵以前都是雇傭兵,習慣了吃誰家的糧,當誰家的兵,在部隊物資困難的情況下,經常違反部隊的群眾紀律。這年冬季,由西北野戰軍率現開展的一場整軍運動,開始在各個解放區部隊中推行。

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部隊簡報》,反映正是當時的訴苦運動。

同期聲:

兩個階級,兩個天地對比的展覽會,它告訴我們在人剝削人的階級社會裏,是誰養活了誰,是誰在過享樂的日子。我們先看地主一頓飯,吃的是魚肉白麵,喝的是美酒;我們再看窮人的一頓飯,吃的是苞米,是窩窩頭,是糠做的餅。地主夏天蓋繡花夾被,農民鋪的是高粱葉。這就是地主階級靠剝削農民的血汗過享樂的生活,農民養活了地主階級。

由於戰士大多是貧苦出身,整訓便首先從土改教育入手,發動戰士訴苦。

在訴苦的基礎上,教育戰士們認清剝削根源,提出“窮人要翻身,消滅蔣家軍”的口號。

同期聲:

戰士們在宣誓復仇的大會上,在自己親人的靈前,決心變悲痛為力量,決心在戰場上,替被害的父母親人報仇,替同一階級的弟兄報仇。

年底,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陳毅、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陳賡謝富治率領的部隊,經過一個月鬥爭,殲滅國民黨軍69000多人,粉碎國民黨對大別山的進攻。

至此,國民黨軍隊在黃河以北全面轉入防禦。戰爭的主動權,完全轉到人民解放軍手中。

這一年的最後一天,蔣介石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本月憂患最深,尤以最後十日,各方告急與失敗之報,幾如雪片飛來,蓐食宵衣,兢兢業業,未敢或懈,自省俯仰無愧,信道益篤,成敗利鈍,一惟聽天命而已。

而就在年初的時候,蔣介石還躊躇滿志,認為只需要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就可以消滅共産黨。

5天前,中共中央十二月會議在陜北米脂縣楊家溝舉行。毛澤東在會上作《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報告一開始便説: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在中國這一塊土地上扭轉了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蔣介石匪幫的反革命車輪,使之走向覆滅的道路。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捩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捩點。這是一個偉大的事變。

1947年,對動蕩的中國來説,這是轉折的一年,新時代的曙光已經清晰可見。

責編:紅立

1/1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