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探索
|
探索 發現
|
難童
第一集 危機
1958年的歲末,一位來自荷蘭的電影人來到中國江浙,準備拍攝一部反映新中國工業建設的紀錄片,但他最終把鏡頭對準了江南水鄉的孩子們和祥和溫馨的鄉村生活,因為,這是荷蘭人伊文思第二次來到中國,他第一次來中國是在1937年的歲末。
第三集 疏散
怎樣把這些保育生從武漢轉移到四川、貴州等地,成為保育會的最大難題。1938年5月,日軍佔領徐州後,認為只要佔領武漢就能控制中國,就可以逼迫國民政府屈服。為此日軍統帥部調集軍隊35萬人、500架飛機,于6月中旬沿長江下游向武漢發起進攻,日軍飛機首先對武漢三鎮進行毀滅性的轟炸。
第五集 旅程
此時,國統區的米價飛速上揚,政府公職人員也只能依靠政府救濟的低價米勉強度日。重慶保育總會不得不決定暫時停止收容難童,請有能力的家庭將保育院的兒童領回撫養,面對四處流浪的難童,保育總會的媽媽們已經束手無策。
第七集 營救
1938年10月,武漢、廣州失守後,中國兒童保育總會搶救難童行動變得更加艱難,保育總會的阿姨們帶領3萬名難童,不僅要擺脫日軍的追擊,還要想方設法渡過長江三峽,越過重重大山,遷徙到四川大後方。在重慶求精中學的校園裏,至今樹立著一座雕塑,她銘記著抗戰時期那段鮮為人知的千里大遷徙
第九集 抗爭
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在8年抗戰中,共收容流浪兒童3萬多名,成立40多所保育院,對難童進行新式教育,並一直培養難童到高中畢業能夠自食其力為止。這一公益行動引起不少有識之士的關注,因為在當時社會,公費集體養育兒童還是一個新鮮事物。
第二集 突圍
1938年3月,在日本軍隊進攻下,繼華北地區淪陷後,江蘇省和山東省的大部分城鎮也被日軍佔領了,戰火使1000多萬名兒童無家可歸,四處流浪。4月8日,戰時兒童保育會在漢口的一個小院里正式掛牌辦公。下午2點,保育會常務理事制定收容難童細則。
第四集 苦難
隨著武漢和廣州的陷落,湖南、廣西一帶的地方政府一度處於癱瘓狀態。11月下旬,蔣介石在湖南衡山召開軍事會議,提出國民政府進入積蓄力量階段,迫在眉睫的是擴大兵員,但招募新兵卻遭到民眾的抵制,政府只好抓壯丁強迫百姓入伍,中國軍隊的失利使國統區的抗戰熱情一時降到最低點。
第六集 烽火
1938年春夏,保育會經常在漢口火車站接待從各戰區搶救出來的難童,但到了1939年春季,一批批10歲到15歲的中國兒童,在日軍刺刀威逼下從這裡登上火車,但火車開往何處人們不得而知,甚至這些兒童來自何處人們也不得而知。
第八集 保育
如何儘快遣散6000多名保育生,成為重慶保育會迫在眉睫的任務。但四川各地保育院的建院工作卻困難重重,最大的阻力來自地方勢力。由於保育會資金有限,一般把保育院確定在重慶附近鄉鎮的廟宇和大戶人家的祠堂,這無疑侵犯了當地人的一些利益,這就需要做通這些地方人士的思想工作,而這又絕非易事。
第十集 悲歡
1941年初,保育總會與國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協商,決定在重慶附近成立一所專收保育生的中學,享受國立中學待遇,這就是國立15中,又稱保育中學。保育院進行的是小學教育,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兒童該讀中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