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今年遭遇了50年一遇的旱災,截至8月23日,該市40個區縣受災土地達到了1962萬畝,重旱989萬畝,乾枯487萬畝。天災無情人有情,愛向災區人民走來。8月23日下午6點起,市政府倡導、市委宣傳部主辦的“自強不息,人人重慶”大型賑災義演拉開帷幕,設在解放碑、沙坪壩、楊家坪、南坪、萬州、永川等地的8個義演會場在短短5個小時中,募得愛心捐款1.2億。(見8月24日《重慶商報》)
踴躍前來捐款的,有70高齡的老人,也有稚氣未消的孩童,有過路的市民,有身扛扁擔的“棒棒”,有老闆,有“丘二”(重慶方言,丘二即幫工),有白領,有明星,也有下崗工人,家庭婦女,享受低保人員。他們的捐款有多有少,全都表達了一顆赤誠的心。
捐款金額不管多少都是民眾的一番心意。金錢有價,情義無價。錢多可以多辦事,從客觀效果上講,當然是多多益善,但從情義兩字講,捐款不論多少,同樣珍貴,同樣溫暖人心。按重慶當棒棒的“行情”,幹一天的收入基本上在15元至20元之間,這些被稱為“棒棒”的人,平時連一瓶礦泉水都捨不得喝,卻一下子捐出20元,等於是當天的全部收入,然而他們義無反顧。那位66歲的陶代發,全家人每個月的生活費才400元,卻一下子捐出了188元,等於是把全家人半個月的生活費捐出來了。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此中有一個小插曲。有位捐款人邊走邊對同路人説:我雖然捐得不多,但也想得到一張捐款憑證,不為別的,只是想留著做個紀念。我想,這位先生大概還有不好明説的意思,應該是對捐款的使用,也想有個知情權和監督權吧?這個小插曲只是一幌而過。所有熱心的捐款人,基本上都沒有提出、甚至也沒有想過這種問題。我覺得這多少算是一種缺憾。
據了解,捐款的“大戶”主要來自一些企業、知名的公司,但更多的捐贈者是一些普通的市民。從數量上説,小數額的個人捐贈者在賑災募集活動中佔絕對的優勢。但在捐贈現場裏那些“大戶”們顯得很風光,他們打出的“ 公司捐贈人民幣 元”的招貼牌子很搶眼,有記者給他們拍照、攝影。想必,這類比較大宗的捐款,應該給個捐贈憑據吧?還有,捐贈100萬的那位先生,也應該得到一張憑據吧?媒體報道中沒有提到這些,我們不得而知。
我就想,如果只是給捐贈“大戶”開據捐贈憑證,給那些只捐幾十元、甚至只捐幾元的“零星”捐贈者不給憑證,這未免不夠合理,也不夠有人情味。前面已經説過,金錢有價,情義無價,面對捐款箱,這些捐贈者的愛心都是一樣的感人,他們的行為全都值得人們敬重。他們不應該因捐贈數額不同而受到區別對待。為災區人民募捐,本不應如此“勢利眼”的。可是,如果對所有捐贈者全都不開據憑證,這裡的環節就太不嚴密了,有些,則可能形成“流失”的暗道。在捐款人誠摯的愛心面前,這樣的漏洞是不應該存在的。否則,實在有些對不起民眾那顆滾燙的心。在捐贈活動中這種不太諧調的現象也應該受到關注才對。
做好事不留名,捐款不留名,歷來被視為一種美德。我也認為是美德。但有些人特別喜歡提倡這種美德,最好大家捐了錢都不留名也不索要憑證,後面的事就有很大“操作空間”了。話説到這算是點到為止,該臉紅自然有人會臉紅的。就此打住。
借此機會,向所有獻愛心的同胞們表示敬意。不管他們是一擲百萬的老闆,還是只捐20元的打工者,他們的形象在民眾心中同樣高尚而值得尊重。(作者:華瑩山農夫)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