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原創] 事故恐慌止于信息透明及時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4日 11:44 來源:
位於吉林省吉林市境內的松花江支流/牛河近日發生化工污染事故。經過吉林市政府緊急處理,目前污染已得到控制,松花江中未檢出特徵污染物。(8月24日《新京報》)
儘管在此次污染事故中,哈爾濱市委、市政府吸取了去年松花江污染事故的教訓,召開緊急會,部署調派礦泉水源等安民措施,還在當地電視臺等媒體上發佈了“放心飲水”通報,儘量減少污染事故在市民中引發的恐慌。
但筆者注意到,此次松花江污染仍然讓市民好一陣恐慌,引發了涌入超市搶購礦泉水、牛奶、飲料等所有可以喝的東西的浪潮,不少市民家庭大量儲備自來水,造成了局部地區供水不足。
面對政府已經透明的信息,市民緣何還如此恐慌?難道官方的消息已失去了誠信度?不,問題還是緣于政府信息傳播的滯後。
松花江污染事故發生在8月21日,可直至23日下午,當“吉林市松花江水支流被污染”的消息在哈市傳得沸沸颺颺時,官方仍未有只言片語。到23日晚8時25分,哈市電視臺才通報了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相關消息,並告知市民“可放心用水”。而事實上,此時絕大多數市民家裏已經儲足了搶購回來的各種“水”。
在此,並非説哈市政府在處理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措施不力,而是認為政府在處理類似緊急事故時,一方面要全力搶險、及時排除事故隱患,另一方面應在第一時間公佈事情真相,這既是尊重群眾的知情權,同時可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共同抗禦災害,而非“得到控制”才予以披露。
其實,在每一起重大災難事故中,恐慌、謠言總是事故的衍生物,既考驗著政府的救災能力,更檢驗著政府緊急狀態下的行政透明度。而且,當信息不對稱時,人們的恐慌心理、坊間謠言總是隨著人們的猜疑、擔憂和無措而迅及繁衍和滋生,並人云亦云,以訛傳訛,白變黑,小變大,芝麻成西瓜。其結果是事故損失不大,而恐慌和謠言帶來的心理負荷大、社會影響大。
恐慌、謠言止于信息透明及時。在信息傳播十分便捷的今天,政府對各類災害事故的信息發佈應同救災同步進行。如此,災害損失才能真正降到最低限度。(作者:陸志堅)
責編: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