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聚合資源 聚集動力 聚焦效能
——中國文化館協會積極推進群眾文藝繁榮發展
近年來,隨着服務型政府建設日漸完善,政府宏觀管理和行業組織微觀協調相結合的公共文化管理體制逐步建立。作為政府與文化館站及其工作者的紐帶,中國文化館協會自2014年9月成立以來,對文化館行業實施行業自律、行業協調和行業管理,在引領文化館行業建設和推進群眾文藝繁榮發展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今年5月,文化部正式印發了《“十三五”時期繁榮群眾文藝發展規劃》。針對我國首個全面指導群眾文藝工作的五年規劃,中國文化館協會按照以人民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以“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為手段,“豐富內容,聚攏資源,暢通線路,方便使用”的思路,聚合資源、聚集動力、聚焦效能,引領群眾文藝繁榮發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轉型升級。
聚合資源:
引入“互聯網+”創新服務模式
近日,“喜迎十九大·群星耀江海”全國群眾文藝優秀作品展演活動在江蘇南通舉行,來自10個省份的部分群星獎獲獎作品為江蘇群眾獻上了一場文化盛宴。與以往不同的是,作為擁有16年曆史的品牌性廣場文藝演出項目——“文化江海行”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辦方將此次文藝演出進行了互聯網式的“改造”,最終呈現在中國文化網絡電視上,將優秀群眾文藝作品推向更廣闊的傳播平臺。
去年,中國文化館協會啟動了“百姓大舞臺”活動。活動依託國家數字文化網、文化共享工程·中國文化網絡電視等新媒體平臺,將全國地方特色突出、區域影響力強、普惠效果好的群眾藝術平臺演出、培訓交流、展覽展示的傳統品牌活動,進行優質資源採集和網絡直播、展播及線上線下互動服務。據了解,共有51個品牌活動入選2017“百姓大舞臺”項目,而“文化江海行”廣場文藝演出正是其中之一。
“‘百姓大舞臺’設立的初衷是‘打撈’全國各地的群眾文藝品牌活動,但互聯網的聚合作用使其達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協會秘書處處長、中國文化館協會秘書長趙保穎表示,將分散的群眾文藝品牌活動做進一步的提煉和整合,最後轉換為特色網絡群眾文藝資源,納入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資源總庫,填補了群眾文化資源庫的空白;而線上直播又將以往的陣地活動推向了全國,進一步擴大各地群眾文化活動的影響力;最值得一提的是,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轉變了文化館原有的服務模式,推動了公共文化服務與基層群眾文化需求的有效對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各地在活動中嘗到了甜頭,積極申報2018年項目,初次遴選就已徵集到80多個項目。”趙保穎説。
事實上,對於協會來説,運用互聯網等現代科技手段助推群眾文藝工作的開展,“百姓大舞臺”活動只是冰山一角。據了解,自2015年起,中國文化館協會就開始利用網絡直播、手機端、一體機等形式搭建群眾文藝交流展示的平臺。從“歡躍四季”全國百姓廣場舞活動,到剛剛結束的中國老年合唱節活動,中國文化館協會以重點項目為抓手,在多個示範性品牌文藝活動中探索“互聯網+群眾文藝”創作、展示與傳播的新模式,以增強群眾文藝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聚集動力:
人才隊伍建設為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繁榮群眾文藝不能止步於平臺搭建。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頒佈,為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文化館專業人才隊伍,中國文化館協會聚焦全民藝術普及,先後策劃組織了“群眾文藝創作人才培訓班”“鄉村文化藝術普及品牌(鄉村春晚)百縣聯盟骨幹培訓班”等多項培訓,覆蓋31個省區市的700余名群眾文藝工作者。
“專業人才培養是構築群眾文藝高峰的關鍵。”趙保穎表示,今年,協會以全民藝術普及技能提升計劃為着力點,圍繞業務技能提升工作,邀請協會培訓專業委員會面向各級文化館館長、基層業務骨幹開展培訓,培訓內容覆蓋舞蹈、書法、音樂、攝影等八大藝術門類以及文化志願服務、縣級文化館總分館制等專項工作。
目前,全民藝術普及技能提升計劃已在基層群眾文藝工作者之間形成廣泛的影響力,很多培訓班常常是“一課難求”。據攝影培訓班負責人段少卿介紹,隨着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攝影藝術在基層群眾中得到廣泛普及,文化館人如果想在攝影方面面向百姓開展藝術輔導,需要具備更強的業務能力,因此,攝影培訓班報名非常踴躍,通知下發僅一週,報名人數就已達到預設上限的50人。為滿足群眾文藝工作者的學習需求,中國文化館協會與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又聯合增設了30個名額。
“人才隊伍建設是文化館工作的重要方面,更是一項龐大的系統性工程。”中國文化館協會舞蹈委員會主任委員、南通市文化館館長曹錦揚説。南通市文化館於今年承辦了全國文化館廣場舞創作與普及技能提升培訓班,邀請多名業界“大腕”對全國44名文化館舞蹈骨幹進行理論知識講解和實踐操作指導,參訓者還在流動人口密集區進行了快閃表演,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實踐。曹錦揚表示,未來的培訓工作將更多地向縣級文化館傾斜、向鄉鎮文化站輻射,讓更多群眾文藝骨幹從中受益,為群眾文藝工作的開展提供不竭動力。
聚焦效能:
行業規範引領文化館提質增效
“中國文化館協會讓文化館人找到了組織。”上海市群藝館館長蕭燁瓔表示,協會彌補了國家層級缺少文化館的缺陷,填補了文化館工作的網絡空白,引領着整個行業的規範發展。
據悉,自2015年起,根據文化館不同的業務領域,中國文化館協會先後設立了10個專業委員會,將觸角延伸到各級文化館。今年11月,2017年中國文化館年會將於安徽馬鞍山召開。近年來,中國文化館協會將這一行業盛會打造為文化館人的嘉年華,並以年會為抓手,圍繞全民藝術普及、文化館的改革發展和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體系建設等多個議題開展研討活動,全行業展示、交流、研討的大平臺正逐步形成。
在發揮行業引領作用的同時,中國文化館協會注重推動文化館事業建設的標準化、規範化、現代化建設。“各地文化館風格不一,成立的各專業委員會把原來文化館分散的、自發開展的工作加以規範,發揮了很好的指導作用。”廣東省文化館館長王惠君説。廣東省文化館作為文化志願服務委員會挂靠單位,承擔了多次全國文化志願管理者培訓工作。“利用統一標準,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去衡量和評價各地文化志願服務工作,提升志願服務的有效性,對文化館的規範管理也有所裨益。”王惠君説。
據了解,為了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與群眾文化需求的全方位精準對接,目前,由公共文化司&&,中國文化館協會組織制定的文化館行業統一業務規範,有望於今年底在科技司立項,併發展成完備的文化館行業標準。
“群眾文藝與文化館工作緊密相關,在最接近泥土的地方,基層文化館發揮着更大的作用。”趙保穎表示,協會將強化行業管理的頂層設計,發揮自身在文化館行業規劃和標準制訂、理論政策研究、人才培訓、行業監督等方面的重要引導作用,統籌整合基層公共文化資源,不斷提高文化館(站)的服務效能,提升文化館行業的社會影響力,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館行業建設,助力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