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文娛視頻圖片評論

黃金周後旅遊扶貧交出怎樣答卷?還需“添柴加薪”

旅遊首頁 來源:濟南日報 2017年10月18日 11:33 A-A+

原標題:

  美麗的環境成為貧困村發展旅遊的一張名片。西營鎮藕池村的旅遊産業一體化扶貧項目效果頗為“紅火”。

  鄉村遊成為現代人選擇的重要旅遊線路。

  “國慶黃金周”剛剛過去,由於今年國慶長假期間恰逢中華民族傳統佳節中秋節,此次“黃金周”共計8天。根據濟南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官網統計,濟南全市共接待遊客1093.6萬人次,增長13.4%;實現旅遊消費104.8億元,增長15%。旅遊人數、消費均列全省首位。

  如今,脫貧攻堅戰已經進入白熱化的階段,眾所週知,不少貧困村的致貧原因是交通不便,但有時“劣勢”也能變成“優勢”——這些貧困村也因環境優美、霧霾極少而引起許多“驢友”青睞。“旅遊扶貧”已成當下較為火爆的話題。同樣根據官方統計,鄉村旅遊市場繁榮,市民遊客數量大幅增長。納入監測的長清馬套村、章丘香草園、商河瑞陽溫泉接待住宿遊客增長26.5%,近千張床位出租率達到100%。

  但是,我市旅遊扶貧“喜憂參半”,不同旅遊景點“冷熱不均”,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狀態?我市貧困村發展優勢何在?制約發展的瓶頸又是什麼?記者來到剛剛結束“假期戰役”的貧困村進行了探訪。

  扶貧鄉村遊為“黃金周”增色不少

  在10月8日,記者在章丘區五彩山村偶遇了來自青島的李先生,他這樣對記者説:“現在全國各大景區人滿為患,本來想帶孫子去杭州玩,但一看新聞人太多了。鄉村旅遊人少,不用‘擠油油’,風景還不錯,到濟南坐高鐵還方便,就帶孫子過來了。”

  通過採訪記者得知,五彩山村是一處定位於“鄉村旅遊+扶貧”的項目,圍繞大山深處十八盤、東車廂、西車廂、小石屋、西裏虎5個貧困村,打造以“花山、石村、清泉、原野、綠林”為主題的旅遊綜合載體,共涉及貧困戶122戶、貧困人口227人。一位姓黃的村民説,五彩山村項目是由北京一家專業旅遊發展公司前來規劃的,“可以説俺們這裡每條小路、每塊牌匾都經過了仔細推敲。”據章丘區扶貧辦提供的相關數據顯示,“十一”期間五彩山村共計接納遊客1萬人次,收入10萬元左右。“去年同期接待遊客4800人次,餐飲住宿收入4.2萬元,與去年相比已經有了很大提升。”

  而據平陰縣扶貧辦工作人員表示,雖然“黃金周”期間下起小雨,但仍未阻擋住消費者的遊玩熱情。同樣作為旅遊扶貧大縣的該縣各景區共接待遊客1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80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8%和11%。

  在以“泉”文化以及“孝”文化為主題的丁泉旅遊度假村,共有民宿5組,建築面積697平方米,配備標準間、親子間及家庭套間等不同形式的房間,共20個床位;遊客服務中心由泉水文化餐廳、茶舍、休閒娛樂室組成,建築面積362平方米,能容納50人就餐。該村黨支部書記李茂財介紹,不少外地遊客選擇約上親友,在濛濛細雨中漫步村落之中,在老泉裏打出一汪清水,在小亭下烹 茶 知味,遠離城市喧囂,別有一番滋味。

  今年平陰全縣旅遊市場“黃金周”呈現出客源市場結構有突破、自駕旅遊漸成時尚、玫瑰阿膠製品廣受遊客青睞三大顯著特點。尤其是洪范池鎮開展了首屆採摘節,吸引大批遊客前來遊玩採摘;全福農莊開展了野炊活動,遊客紛紛自帶工具前來野炊,成為今年國慶旅遊市場的兩道亮點。

  而全市“老牌”的旅遊扶貧項目長清區齊魯8號風情路,同樣掙得“盆滿缽滿”。該區扶貧辦提供的數據顯示,馬套村共接待遊客3萬人次,收入30余萬元;龍鳳莊園接待遊客4000人次,收入8萬餘元。

  遊客王女士一家非常鍾愛鄉村旅遊,她帶著家人自駕來到龍鳳莊園進行採摘和享受農家樂。“這裡山高、人少,環境好、果子香,交通也方便了,來這裡玩玩挺好的,我覺得比去市中心的傳統景點好多了。”

  市場競爭倒逼旅遊自行加碼

  通過對我市幾處發展旅遊扶貧産業項目的貧困村進行採訪,我們不難得知,隨著城市與鄉村的道路修建越來越好、公共交通工具的發達、家庭小汽車的普及以及消費觀念的改變、大城市中央區域老城區的擁堵,造成了人們逐漸選擇“外出”,來到曾經的邊遠山村進行假期旅遊。根據市旅發委的報告顯示,黃金週期間,濟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浪漫花海、金色田園、鄉村採摘、農家體驗、休閒度假等鄉村休閒旅遊成為眾多市民、遊客的重要選擇,旅遊接待人數更是節節攀升。

  相關旅遊專家根據我市“十一”長假期間發展情況來分析,鋻於上述發展觀點,鄉村旅遊市場蛋糕很大,需要深挖的空間也很多。“要住下才能有錢賺,因此,民宿將會成為撬動整個旅遊市場發展的杠桿,如何利用好這個杠桿就成為了發展關鍵。”

  重點打造泥西村、柏樹崖村以及大峪村旅遊的南部山區管理委員會轄區內的柳埠街道辦事處將“生態”作為重點打造的項目。一位辦事處工作人員表示,三個村均為省定貧困村,自然風光獨特,加之借助“創建文明城市”的東風,大力改造不符合規範的農家樂,整治環境衛生,讓整體環境得到了提升。

  據該工作人員介紹,以將“九眼泉水”為主題發展民宿旅遊的大峪村為例,由於“十一”期間正是村內硬體設施改造,並未接受遊客旅遊。在這裡實習的旅遊專業大學生張新桐説,“長假”期間曾接到不少諮詢電話,不過全部“婉拒”了。“為了更好地發展,以及推動將來的旅遊産業發展,我們找到自身不足,進行提升改造,因此並未抓住這個機會接待遊客。”然而,濟南市委辦公廳下派該村的“第一書記”馮傳真還是給出了記者一組數據:截至目前,2017年泥西村共接待遊客400人次,178人選擇入住該村民宿,累計收入4萬餘元。馮傳真説,他們還將繼續抓牢“美麗鄉居”這個內在品牌,把旅遊扶貧産業做大,讓貧困戶多受益,讓村落髮展再提升。據他透露,最近較火爆的一家國內知名公司已經初步表達了與該村“大峪村生態旅遊有限公司”的合作意向,屆時,該村將會成為全市旅遊扶貧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投資少成旅遊扶貧最大瓶頸

  談起發展鄉村旅遊的瓶頸,號稱“濟南地理位置最靠後村”柳埠街道辦事處轄區的葦溝村村黨支部書記孫茂財認為,鄉村基礎設施、百姓思想認知程度以及知名度提升是關鍵點。

  他説:“我們村雖然不是貧困村,但在發展旅遊産業項目上具有同樣的問題。我看到周圍幾個貧困村發展旅遊都不錯,我們也不甘落後,也想‘分一杯羹’。不過,現實條件的差異,還是有著許多困難。”孫茂財説,由於年輕勞力出去打工,村里長時間以來基礎設施不完善,基本處於“看天吃飯”的狀態,“如果這種情況發展下去,我們自己都沒人住,那還會有人來玩呢?”

  孫茂財曾經去以青山綠水、以“安吉白茶”名揚天下的國內鄉村遊典範——浙江安吉考察過,但越考察卻越“心驚”。“基礎設施落後,老百姓長期封閉,接受先進發展思想慢,缺乏投資商,這都是制約發展的因素,想要發展下去太難了。”孫茂財説,為了整個村子的長久發展,他還是打算堅持下去。“現在我正給村裏的老百姓做思想工作,讓他們統一認識,認真發展旅遊,改變自己一些落後的思想,不亂扔垃圾、講文明,和城裏人心連心才行。同時,想辦法改造落後的基礎設施,找點投資。”

  相關旅遊專家認為,鄉村旅遊單打獨鬥並不現實,幾個村落相互抱團,發展成鄉村旅遊線路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大家抱團取暖,各自利用自身特點,大家相互結合,讓遊客‘從白天玩到夜裏’,才會留住人。所以,單打獨鬥投資大、風險也大。”他以當地的四門塔風景區為例,講述發展的趨勢。“四門塔8天實行免費,吸引來了4萬多人次,停車場爆滿,那些山貨銷售也很快,當地百姓也受益。如果當地以此為契機,在景區聯動、衛生管理、民宿、採摘以及區域旅遊方面下足功夫,説不定就能引起連鎖反應,讓大家都掙得‘美美的’,環境、停車以及住宿壓力都會小很多。”(記者 李鵬)

相關閱讀 黃金周 | 旅遊扶貧
我要糾錯編輯:洪琳 責任編輯:
  • 國內
  • 出境
  • 視頻
  • 美食
  • 圖片
  • 遠方的家
860010-11280406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