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2014年6月22日,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陜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誌性建築。
最初的大雁塔倣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玄奘法師親自主持建塔,歷時兩年建成。除了保存從天竺取回的貝多羅樹葉梵文經,大雁塔內還存有舍利子萬餘顆。貝葉經,即刻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經卷。由於古印度沒有紙張,書寫常以貝葉代之,玄奘沿着絲綢古道取回的657部真經均為貝葉經。大雁塔四層塔室內就供奉着兩片長約40厘米、寬約7厘米的貝葉經,上面刻寫着密密麻麻的梵文,據説現全世界認識該文字的學者不足10位,非常罕見。
大雁塔也曾是唐朝新中進士的題名之地,即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雁塔題名。但可惜的是雁塔題名已經看不到了,其原因,據説是唐武宗時的宰相李德裕不是進士出身,深忌進士,下令取消了曲江流飲,將“向之題名削除殆盡”。唐朝新中進士,均在大雁塔內題名,以至於後世以“雁塔題名”代稱進士及第。現存大量歷代題記,僅明、清朝時期鄉試舉人效仿唐代進士留下的雁塔題名碑就有二百餘通。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