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如今,古鎮游已經成為中國旅游市場的一個主力軍,每逢節假日就會有成千上萬的游客涌入各個古鎮,一方面增加了當地居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也拉動了經濟發展。也許正是看到古鎮擁有如此巨大的市場影響力,近幾年,中國古鎮的開發建設力度近乎瘋狂,而其背後存在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最直觀的一點便是:中國所有的古鎮為什麼都一個模樣?
不去會後悔,去了更後悔
“千里迢迢帶着孩子從外地過來,逛了兩座古鎮就想回去了。”近日,吳女士趁着孩子放暑假,特地向單位請了年假,帶着孩子從廣州飛到重慶,就是想讓孩子領略一下重慶古鎮的魅力,結果此行讓她大失所望。“之前看很多介紹,發覺重慶的古鎮底蘊深厚,人文豐富,但真正來了後,感覺遇到了一個‘假古鎮’。”吳女士抱怨,不管哪座古鎮,都長得差不多,毫無特色可言。
記者在重慶某座古鎮走訪時,恰巧碰見了來自吉林的徐先生,他也是利用年假時間專程來游覽重慶的古鎮,而他也遇到吳女士一樣的困惑。徐先生告訴記者,他在度假前特地做了一番攻略,選定了重慶幾座古鎮,但游覽了一圈下來後,發現最大的特色就是“全都差不多”。“建築風格差不多,古鎮格局差不多,就連售賣的旅游紀念品都差不多。”徐先生苦笑着説:“看網上有人説,中國的古鎮不去會後悔,去了更後悔,此言不假。”
早在幾年前,在一場主題為“中國文化旅游品牌發展”的高峰論壇上,中國古城與文化研究院院長林鵬就曾表示,中國有2000多座已開發或正在開發的古鎮,但讓人記住的不超過8座。
一邊不停吐槽,一邊不停涌入
但不爭的事實是,在目前中國的旅游市場,即便是古鎮千城一面的現象越發突出,也依然抵擋不住游客的腳步,古鎮游依然是眾多游客熱衷的旅行選擇。所以,也由此衍生出一個現象:一邊是去過古鎮的人不停地吐槽,一邊是旅游者不停地涌入古鎮。
記者從國內幾大著名的旅游網站上看到,古鎮被吐槽最多的便是“太像,無特色。”很多網友甚至羅列出古鎮游的“幾大像”,比如:地面都是石板路、建築都是木瓦房、吃的都是小零食、看的都是人後腦……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各個古鎮的旅游廣告依然佔據着網站醒目的位置。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古城文化熱愛者也發現了這個現象,“其實也稱不上奇怪,畢竟相對而言古鎮游的成本不太高,大家更容易接受。再加上目前中國的古鎮游已經從純觀光轉變到多形態的階段,融入了餐飲、購物、表演等形式,內容豐富了自然會讓旅游者們更加喜愛。”
不過,這位古城文化熱愛者也指出,正因為內容豐富了,反而降低了古鎮本身應有的品質。“旅游者喜愛什麼,需求什麼,開發經營者自覺或不自覺地迎合了這種喜愛和需求。”因此,古鎮的千城一面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古鎮游也變成了毫無特色的逛街購物、喝茶吃飯、參觀表演的統一模式。
“空心”文化,變味的古鎮
從詞語解釋上看,古鎮一般指有着百年以上歷史的,供集中居住的建築群,其本身都是各具特色,也擁有非常豐富深厚的人文底蘊,可是,為什麼中國大多數的古鎮到最後都會摒棄自己應有的特色,成為像一道流水線上製造出來的産品呢?
“‘空心化’就是中國古鎮千城一面的最大成因。”一位古鎮研究專家在接受採訪時,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背後的原因。該專家表示,空心化有兩大特徵:一個是造假,另一個是過度商業。
“我前不久受邀去中國南方的一座城市,那裏就有一座古鎮,令我感到吃驚的是,這是一座人工修出來的古鎮。”專家略帶氣憤地回憶到,整個古鎮就沒有一點歷史底蘊,全是倣古道路、倣古建築,道路兩旁是鱗次櫛比的商鋪,平時幾乎看不到人影,店員都無所事事地閒坐或者三三兩兩湊在一起打牌,但是到了晚上和周末,古鎮又是另一番景象,人來人往,全是來此吃飯娛樂的。“這樣的地方怎麼能稱為古鎮,頂多只是照着古鎮模樣造出來的一條餐飲街。”專家稱,像這種憑空打造的古鎮,在中國還有很多。
假的古鎮令人感到氣憤,但變味的古鎮則是令人感到痛惜。該專家表示,必須承認古鎮旅游繞不開商業化、市場化的道路,但是部分古鎮出現了大規模重建、大量引進外來經營商的現象,再加上旅游房地産商的順勢推波助瀾,大量外地人口的涌入、商鋪林立、無特色旅游商品氾濫使得古鎮的原有風貌遭到破壞、原有的古樸風格不復存在,而變成了一個商業綜合體,不利於古鎮可持續發展。“古城鎮中富有特色的民俗傳統、民俗活動要麼被膚淺的包裝加以推廣,要麼隨着古鎮的商業化而消逝湮沒。原真性缺失導致古城鎮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氛圍開始被同化,失去了競爭力。”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無數次地聽到“文化”兩個字,而古鎮本身應該是文化游最佳的代表,但由於種種原因,很多古鎮開發打造雖高舉文化旅游的旗幟,卻偏離了文化的本質,只停留在文化的表層現象,最終造成千城一面,不得不説是最大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