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8月16日,由四川省旅遊發展委員會指導,四川省旅遊協會主辦的 “2016四川特色旅遊商品大賽”評選活動舉行。400多件特色旅遊商品被嚴格按照旅遊工藝品、旅遊特色食品、旅遊茶品、旅遊絲織品、旅遊電子産品、旅遊陶瓷、旅遊竹木品、旅遊個人裝備品、旅遊紀念品、旅遊酒品10大類進行劃分,由省旅遊協會商品分會及院校專家進行評選,從本次參賽作品中,不難發現四川特色旅遊發展的新亮點。
“黑馬”亮相電子類裝備類補“短板”
在旅行中,什麼樣的旅遊商品會激發遊客的購買慾望?在去年的“中國特色旅遊商品評選活動”上,首次將參賽的旅遊商品分為了旅遊工藝品、旅遊特色食品、旅遊茶品、旅遊絲織品、旅遊電子産品、旅遊陶瓷、旅遊竹木品、旅遊個人裝備品、旅遊紀念品、旅遊酒品10大類,由於傳統意義上的旅遊商品主要是工藝品和紀念品,這樣的劃分讓不少參賽地區措手不及。四川雖然在大賽上位居金牌榜榜首,但在旅遊個人裝備品和旅遊電子産品兩類上較為薄弱。“今年參賽作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了,電子類和個人裝備類的作品明顯比以前多。”記者從本次大賽評審專家之一、四川省旅遊協會商品分會會長李建華處了解到,今年這兩大類在設計、研發、加工等方面都有很大進步。從參賽作品中,記者看到了能一邊供能一邊“自給”的太陽能移動電源,這樣的電子産品不僅實用,更有特有的四川元素外觀設計。在個人裝備類中,內裝鈦金材質的應急鏟、口哨、水杯、雨傘、電筒等物品的戶外鈦輕多用包,不僅功能齊全,又輕巧便攜,非常方便戶外旅行。
農副産品變身旅遊商品扶貧走上品牌化道路
近年來,旅遊在精準扶貧上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受重視,把當地物産開發、包裝為旅遊商品,成為其中較為直接有效的扶貧方式。
記者在參賽作品中發現,涼山州雷波縣的莼菜、宜賓市長寧縣的食用菌、內江市東興區的竹筍等農副産品,都在精心包裝後成為了既漂亮又易攜帶的旅遊商品。據了解,這些農副産品大多來自貧困地區的合作社或農戶,通過轉化成旅遊商品的方式,這些農副産品不僅價格提升,銷售渠道也更為廣闊,銷量隨之提升。更為重要的是,在轉化的過程中,這些農副産品越來越重視品牌的打造,品牌化發展的道路將為這些農副産品帶來更大的發展潛力。
除了農副産品,扶貧的成果還表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産向旅遊商品的轉化中。記者在參賽作品中看到,阿壩州理縣的羌繡、涼山州的彝繡等不僅僅停留在工藝品上,而且開發了抱枕、藥草香包、服裝、包等兼具實用性的物品。德陽綿竹年畫也從堅硬的墻壁和門板上“走”下來,畫在了鬆軟實用的靠枕、頸枕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産最好的保護是傳承。”李建華告訴記者,最好的傳承並非絕對的保護和不變,而是將它們引入到市場中做“活”,一方面對最為傳統的部分進行保護,一方面添加實用和“親民”的元素,讓非遺能真正在傳承中“活”下去。
(馮超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