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享譽海內外的聊齋文化、源遠流長的陶瓷文化、別具特色的齊長城文化……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特色文化旅遊發展新路。
體驗旅遊讓工業文化傳承下去
走進淄川區1954陶瓷文化創意園,高大的煙囪、破舊的廠房、銹跡斑駁的機器,到處可見保存完好的老瓷廠遺跡。然而古樸中並不缺現代元素,大師村、手工體驗區、酒吧餐廳……歷史和現代、傳統和創新巧妙地結合,1954陶瓷文化創意園已成為淄川文化的新地標。
淄川作為老工業區,近代工業發展歷史超過百年,擁有大量的傳統加工業、工礦業遺存和資源。如何讓工業文化傳承下去,更好地推動工業文明發展?淄川區以陶瓷、琉璃等工業文化為特色,大力發展工業遺存文化體驗旅遊,開發建設1954陶瓷文化創意園、中華琉璃文創園、泰山瓷業國瓷館暨非物質文化遺産博物館等項目,發展以陶琉製作、藝術創作、教育培訓、旅遊展覽、遊樂體驗為主要內容的工業旅遊。
為吸引大師入駐1954陶瓷文化創意園,淄川實行個人補貼與租賃補貼相結合的“雙重待遇”:國家級大師每人每月補貼2000元,省級大師每人每月補貼1000元,以上補貼連續執行6年;對入駐的國家級、省級大師,前3年全額補貼房租,後3年補貼50%。
據統計,目前淄川區共有省級以上藝術大師及非遺傳承人100余人,涉及陶瓷、美術、根雕、石刻、繪畫、收藏、書法等各個領域。在戰略發展、政策扶持、傳承創新等一系列舉措的帶動下,淄川名人名師層出不窮,實現了從人名到品牌再到特色文化符號的三級跳。
古村經濟讓傳統村落煥發新生機
古村落承載和孕育了民間藝術、建築、民俗等民族文化,積澱著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文化氤氳,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為了不讓文化瑰寶失傳,淄川區先後建設聊齋紀念館、將聊齋俚曲課列為區實驗小學校本課程、成立聊齋俚曲藝術團進村下鄉演出、舉辦蒲松齡短篇小説獎和蒲松齡文藝獎……
“每個村落都是一部厚厚的史書,古村落作為一種文化的象徵,也需讓新風氣吹進來,喚醒沉睡的歷史文化。”太河鎮上端士村黨支部書記李春敬説,文化是水,唯有流動的古村落文化才能永葆生機。
近年來,淄川區立足資源優勢,以發展生態鄉村遊、文化旅遊等方式,對古村落進行保護性開發利用,為略顯頹態的古村注入新活力。以上端士村為例,每年接待遊客近6萬人次,村集體收入可達60萬元。
王化軍原是太河鎮後溝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如今,他在村裏開了家“農家樂”,年收入達12萬元。在太河鎮,這樣的“農家樂”已有50多戶。在古村經濟的拉動下,蒲家莊建設蒲松齡故居、聊齋園、舉辦花燈會等帶動聊齋遊,在留住古建築的同時,讓傳統村落重新煥發生機。(本報記者 李慧 本報通訊員 郭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