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藝術作品能培養我們的感知力和領悟力嗎?
我們是否應該為獲得幸福而窮盡一切手段?
我們能否對真理漠不關心?
這些看上去大人都不一定能給出答案的問題,法國的一位圖畫書作家卻想讓小孩給出答案。他試圖教孩子從“圓洞”中找到“我是誰、我從哪來、我到哪去”的終極高考答案。
未知的自我
文/徐白虹 兒童插畫師
《之前呢?》是一本頗不尋常、風格鮮明的圖畫書。沒有一般兒童題材的稚氣與日常,沒有童話故事的奇幻與想象,而是直指最簡單卻具有哲學意味的終極命題: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去?在持續的一問一答中,回溯之流緩緩漾開,看似隨意卻極具思辨性,從現實到超越、從旁觀到內省,經歷了“多重考驗”,終於依稀遙望到故鄉的輪廓。文字詩意而富有哲理、畫風簡單卻精練有型,簡約主義的大風格統領全書,而獨到的圓洞設計又極為醒目、蘊含深意。
文字作者查理•庫蒂爾是法國知名歌手、作曲家與攝影家,在藝術上的多重身份給予他豐富而敏銳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生活是情感之源,身為猶太裔的他對於自身民族多舛的命運以及久遠的歷史有著頗深的感受,而這歷史源頭與宗教緊緊相連,也在本書的後半段以傳説的形式錶現出來,將“我從哪來”這一主題從已知的歷史記載昇華到未知的神創世界,奇跡般的上帝之手將“我”推進無垠宇宙之中。
文中一問一答的形式很容易引導讀者,看似簡單,其實是一種極見功力的行文方式。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卻將所有的真實都藏于流水賬一般的記憶流中。全書31個跨頁:前5個跨頁裏,主人公置身於城市之中,看著匆匆人群陷入沉思;之後22個跨頁進入問答形式,從自己到父母、祖先,直至生命源頭,主人公一直在回溯追想;最後4個跨頁的場景又回到主人公身上,他轉而向眾人發問。問答形式基本貫穿整本書,並讓這本書擁有了獨特的魅力:
每一個問答場景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故事,所以讀者可以做新的解讀和延伸:“打翻麥片”那個畫面可以擴展成一個有趣的生活場景;到了“我住在另一個國家,我認識的是另一些人……”時,家長可以和孩子聊聊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應許之地”那一頁,更是有著極豐富的故事可以展開。這本書如同一個故事串,我們的思維可以隨之無限延伸,這種開放式的敘事方式讓一本書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問答形式讓故事更易帶給孩子時空想象與邏輯思索。在短短幾十頁中,從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追溯述説到開天闢地的生命起源,跨越幅度極大。這樣的時空轉換可以帶給孩子豐富的想象空間,讓他們在不同的地域場景和歷史事件中自由穿梭,思維也變得具有跳躍性。同時,內在邏輯依然存在。主人公一路追溯,一路回顧,一部猶太民族坎坷卻頑強的生存史在極簡的線條畫中暗暗浮現,讀者在不自覺中竟望見了歷史的那一頭。再來看看圖畫風格。
畫家塞吉•布羅什是法國知名插畫家,在藝術領域頗有建樹。整個畫面展現出簡約風格,線條簡練、設色淡雅,很有西方傳統幽默畫大師,比如索爾·斯坦伯格那一代畫家的特點。什麼是簡約風格呢?就是繪畫語言削減至僅僅是線條與形的關係,沒有滿屏繁雜的描畫,沒有傳統作品中無法忽略的結構與明暗,作者著力創造的是一個寧靜致遠、能自由呼吸的空間。所以我們能看到畫面中有大量的留白,具體而微的生活場景全部被忽略,只剩下抽象的“空氣與線條”。
其實這種簡約風格與本書探尋自我的主題是非常相配的。當畫面回到一種極簡約的狀態時,人所能感知的就只剩純粹的視覺感官與內在的生命體驗了,這時可以審視生命,看見本原。這是一個刪去、凈化、反思的創作過程,同時也引導讀者進入作者構想的意境之中,在看似輕鬆的筆觸之下感受到更多的自由,可謂“言簡而意深,一語勝人千百”。
而圓洞設計的加入更是本書的超級亮點所在。這種非標準化設計在兒童圖畫書中因為創意、製作工藝和成本等原因不是特別多。正是因為稀有,對於讀者,本書具有非常強的視覺衝擊力和記憶點。在現代平面設計領域中,異形設計是對標準化、理性化設計中感性成分的補充。在本書中,它不僅製造了趣味,讓孩子在翻閱時發現多元的閱讀意義,而且在主題表現方面,成為了貫穿始終的、需要去探索的、未知的生命本原。無數次,我們望著這個未知、夢著這個未知、思索著這個未知、孕育著這個未知……最終,我們奔向未知、看見未知、回歸未知。它是象徵性的,卻又是真實存在的,像隧道或是無底洞,明明可以望見終點卻要一頁頁地去翻閱、去翻越。
這的確是一本具有獨特藝術氣質的圖畫書,在童趣而幽默的外貌之下有其深沉之處,表達簡潔卻直指人心。讀者會回想起生命中的種種:不可逃脫的日常,必須要去面對的命運。未知的自我,未知的輪廓,其中本原是什麼?沒有唯一答案,只有你們才能定義。
之前呢?
[法] 查理·庫蒂爾/著
[法] 塞吉·布羅什/繪
周仕敏/譯
“之前呢?我從哪兒來?再之前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就算繞上地球三圈,可能都不夠長。然而必須回答,如果你要給予生命最基本的敬重與理解,要尋回不知何時失落的最初的樣式。
隱藏在城市森林中的“我”,看著街上來來往往的人群,便不斷地問自己:“他們要去哪?他們又是從哪兒來的?”而“我”之前又在哪呢?每一個事物都有來源,而且答案永無止境。這個代表“我們”的“我”不斷地回溯、探尋、思索,給人們呈現了個人的經歷是如何與全人類的歷史聯絡在一起的。
極具創意的洞洞與詩意簡約的文字相互配合,讓孩子在觸覺和視覺的雙重感知下,了解萬物的起源,洞悉生命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