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我們每天都會做出各種各樣的決策:小到穿衣吃飯,大到買車購房,每一個決策都可能蘊含著豐富的生活智慧。今天的幼小孩童終有一天將會步入社會,獨自面對選擇。為了讓你家的孩子在未來面臨決策時不再迷茫、徬徨,爸爸媽媽一定要提前將下面四個原理傳授給他們!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基本含義:這個原理告訴我們,當我們要得到一樣東西的時候,就必須放棄另一樣東西。
實例解讀:期末考試就要到了,你只有一週的時間復習,卻要面臨語文、數學、英語三門考試。在這種情況下,你必須要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在這三門考試中做出取捨,合理安排自己的復習時間。當你這個時段安排復習語文的時候,其實也就選擇了放棄復習數學、英語。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基本含義:當我們在進行決策的時候,往往要進行成本收益分析。而這裡的成本,不是單單指賬面上的花費,而是要包含所有得到這樣東西所放棄的東西,也就是經濟學上所提到的機會成本。
實例解讀:還是以上面的期末考試為例。現在假設學校為期末考試設置了輔導課,但是由於時間衝突你只能選擇其中的一門課程。假設你選擇參加了語文輔導班,那麼你的成本僅僅是你參加輔導班所付出的時間麼?——當然不是,你的成本還包括因為沒有選擇參加數學或者英語輔導班所可能帶來的成績上的損失,這也是你做出這個決策所放棄的東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基本含義:很多情況下,我們需要做出的決策並不是簡單的是與否的選擇,而是邊際上量的選擇。我們需要衡量邊際上所帶來的效益和成本進行具體決策。
實例解讀:繼續期末考試的例子。假設你已經完成了一週的復習。這時候老師通知你,期末考試延後一天。這時候你將多獲得一天時間復習。這時候,你理性的思考方法是,在現有的復習情況下,這多出一天的時間復習哪門課程將會給你帶來最多的分數的提升。其實,不僅僅在多出來這一天,在之前的一週復習中,你每天、每個小時都應該考慮:下一個小時、下一天,我復習哪門功課才能夠得到最大的成績提升?這就是理性人的邊際量思考方式。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基本含義:當引起人們做出某種行為的動機發生變化時,例如出現獎勵、懲罰等,人們就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實例解讀:還是期末考試的例子。假設你對這次考試的目標是進入班裏前十名。這時候,老師突然通知,本次考試班內前十名下學期的期中考試可以免考。這時候你應當預計到,班內的同學由於該項獎勵措施,將會更加努力、認真的復習——這就是人們對於激勵所做出的反應。如果你還是保持進入前十名的目標不變,那麼你同樣也需要像其他同學一樣更加努力、認真地復習。
經濟學家 曼昆
怎麼樣,上面四條原理是不是對你有所啟發?這些可不是小編的發明哦——他可是大名鼎鼎經濟學家曼昆(N. Gregory Mankiw)為我們總結的人生智慧。在孩子們步入社會前,爸爸媽媽們快將這份寶貴的財富送給他們吧!
了解更多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資訊,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央視少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