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勞動教育自然離不開勞動,但是單純的勞動並不是教育。過去這方面的教訓太深刻了,如果不認真分析清楚這個問題,指導思想必然不會深刻,加強勞動教育就很容易走過場。
勞動教育必須與其他教育和諧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勞動作為教育人的有目的的活動,是與其他諸方面的教育作用緊密相連和相互制約的,如果這些相互關係與制約的關係不能實現,勞動就會變成令人生厭的義務,不論對智慧還是對心靈都不會有何裨益。”
教育沒有單獨起作用的因素。我們的任務就應該在最細微、最複雜的教育現象中,研究各種因素如何和諧發展。和諧發展就不是拼湊,而是融合;就不是誰管誰,而是相互促進。其中最重要的應該是智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和諧關係。
家庭和學校如何在勞動教育上深度合作?為什麼有的孩子在學校是勞動積極分子,在家裏是坐享其成的懶蟲?這絕不是靠佈置家庭勞動作業這種措施能夠真正解決的。家庭與學校要培養什麼樣的人,目的應該正確。如果為了考上清華、北大而讀書,面對再嚴格的勞動制度,家長和孩子也只會採取“對策”敷衍過去。家校合作最需要研究的,是如何使勞動成為孩子最重要的精神需求。
勞動教育必須與各種教育內容和諧發展,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所言,“脫離了思想教育、智力教育、道德教育、審美教育、情感教育和體育的勞動,脫離了創造、興趣和需求的勞動,脫離了學生之間多方面關係的勞動,就會成為一種勞役,孩子們只想儘快地‘服完役’,以便有更多的時間去從事更有趣的工作。在許多學校中,勞動沒能成為一種精神上的需求,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形式主義的做法害死人。如果勞動教育沒有和其他教育和諧發展,只安排單純的勞動,學校好像完成了上級要求;讓勞動單位蓋章,學生好像完成了規定的勞動時間要求,但是學生的精神世界沒有發生變化,這樣的過場有何意義?
勞動教育必須激發自我教育
被動的勞動和主動的勞動有本質的區別。勞動教育要想深入和觸動內心世界,成為孩子自己的需要,關鍵是要激發孩子的自我教育。馬克思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説勞動能夠使人“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也就是説,一個人通過勞動創造,不同程度地改變了世界,他可以在創造中直接看到自己的本質力量,真正發現自己。比如一個孩子親手栽一棵樹、種一盆花,天天勞動,看到它們茁壯成長,發現了自己的創造力量,為自己驕傲,這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不是苦思冥想,而要通過勞動等實踐活動去實現。“一個少年熱衷於勞動,深入到勞動中去,在勞動中克服困難、掌握知識、鍛鍊意志,這時他才開始進行自我教育。這是對少年的教育和少年的自我教育的重要原則。”(蘇霍姆林斯基語)
如果單純靠從上到下的佈置和要求,學校和家庭的勞動教育很容易變成被動的勞動。只有重視激發孩子的自我教育意識和能力,根據不同年齡特點,發現和喚醒他們對各種勞動的興趣和潛能,在勞動中不斷地通過鼓勵、反饋等互動環節,結合勞動過程中的各種體驗進行價值引導,孩子才能得到自我成長,最終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
勞動教育必須具有創造性
創造性是人的本質。創造,是人的一種不可少的需求,每個人在這種需求中找到幸福。對此,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當一個人感到自己是創造者的時候,他就竭力想變得比現在更好。人在童年,在即將成為少年之前,就意識到自己的創造力和才能,這意義是非常重大的。這個自我意識,也就是個性形成的實質所在。”
在教育實踐中,蘇霍姆林斯基創建了“美麗角”活動。這種活動操作簡單,但是能夠觸動孩子的心靈。原因是每一個孩子在親自照看“美麗角”的過程中,通過自己長期的、艱苦的、創造性的勞動,培育出一棵樹、一株花,通過勞動成果看到自己的本質力量,精神世界出現巨大的變化。
“人在通過勞動認識世界的同時創造美,從而確立起對勞動、創造和認識的美感,這時才能達到勞動與情感——審美教育的統一。創造勞動的美,這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領域,遺憾的是,這同樣是教育學上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蘇霍姆林斯基的遺憾,也許就是我們發展勞動教育應該繼續深入探索的方向?
多麼希望勞動活動能成為強有力的教育和諧發展措施,讓孩子們在創造性的勞動中發現自己、激勵自己,豐富和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通過自我教育,最終促使德智體美都得到完滿的發展。到那時,我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作者:冉乃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