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3歲前培養孩子自控力
愛在公共場所搗蛋不聽大人勸阻?非常任性、老是髮發脾氣?當孩子無法自控的時候,就很容易成為讓人心煩的“熊孩子”。親子教育專家、復旦大學博士付小平在他的新書裏《培養兒童自控力——讓孩子管好自己》説,3歲前是培養孩子自控力的關鍵時刻,從1歲多開始,父母就需要關注孩子的規則意識和自控力的培養。
“自我控制能力是兒童的一項重要能力,缺乏自控力,不僅會導致兒童早期的許多問題,比如,攻擊行為、注意力缺陷等,還是誘發暴力、酗酒、青少年懷孕等社會問題的根源。”
1歲以內也需要“規則”
大人的口頭語言對1歲以內的寶寶來説猶如“雞同鴨講”,尤其是位於哺乳期的寶寶需要父母的愛、敏感的回應、積極的關注等。但是,對寶寶的需求滿足不是無止境的,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反復訓練,讓他學會合理放棄自己的慾望。
付小平建議,自控力訓練可以從“規律喂奶”開始,因為,“規則”的養成可以刺激大腦中抑制大腦邊緣係衝動欲的“眼窩前額皮質”發育,這也是自我抑制力的中樞。“規律喂奶就是,不要‘哭了就喂、要了就給’,而是協助寶寶逐漸養成規律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但是,家長也不要為了讓孩子學放棄和養成規則,而一味刻板地進行嚴酷訓練。規律喂奶的重點不在喂奶的間隔時間長短,而是根據自己寶寶的特點,盡可能按照一定的時間間隔喂奶。”
對於1歲以內寶寶,大人的身體語言是最好的交流工具。和許多寶寶一樣,付小平的兒子小雨很愛抓拉大人的眼鏡,並摔在地上。於是,每次小雨要抓眼鏡時,付小平都會開始不停搖頭,並避開他的雙手。“最開始這招並不管用,只能暫時避開他,但是10多天后,小雨突然能夠理解身體語言,只要一搖頭就不再抓眼鏡了。此後,抓臉或捏人我都採用了相同的‘溝通’方法,大多時候都有了明顯效果。”
充足睡眠是“能量場”
自控力萌芽要到兩歲左右才萌生。有研究表明,一個兩歲的孩子在被允許觸摸某件物品之前,能夠單獨等待四分鐘左右。從這個時候起,孩子就能不斷提高對自身的責任感。在大多數孩子中,自我管理的全面發展至少要到三歲時才開始。
付小平説,充足睡眠是自控力的“能量場”。“長期睡眠不足會讓人更容易感到壓力、萌生慾望、受到誘惑,還會讓人很難控制情緒、集中注意力。”對於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學習壓力相對不是太大,家長需要盡可能保證他們的睡眠時間在每天10小時以上,讓他們的生理能量始終保持富餘。
此外,當孩子可以聽懂家長的指令後,父母首先要灌輸他一些基本的規則,告訴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包括遵守交通燈、不能在公共場所、馬路亂跑等。其次,父母要有意識地對他説“不”。比如,出門購物前要事先和寶寶約定好“一次只能買一樣玩具或零食”,如果孩子希望“魚和熊掌兼得”,那麼可以告訴他需要等到下一次;對於寶寶展現出來的“惡魔”表現,該呵斥時要呵斥。
專注力是自控力的關鍵
在能夠控制行為前,孩子需要能夠管理或者控制注意力。“專注力大都是在玩耍、遊戲、運動、戶外活動等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中培養起來的。”付小平説,專注力其實就是自控力的“試金石”,除了拼圖、找不同等遊戲外,還有許多有助於培養抗干擾能力的遊戲,比如——
木頭人遊戲 大人和孩子齊聲説:“我們都是木頭人,不許講話不許動,還有一個不許笑!”不管什麼姿勢,都要保持不動,靜止幾秒鐘。
被窩遊戲 週末的清晨,不妨和孩子躺在被窩裏玩遊戲。跟孩子一起商量一個口令。説口令之前,在被窩裏扭來扭去、鑽鑽爬爬,怎麼動都可以,但是隨著口令,就不能動了,靜靜地互相看著,誰先笑、誰先動就輸了。
紙箱遊戲 準備一個稍大的紙箱,兩邊挖出可以把手伸進去的圓孔,裏面放一些不同質地的東西,讓孩子伸手去摸,猜猜是什麼東西。也可以多挖幾個圓孔,大人的手也伸進去,互相摸摸,猜猜是誰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