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家有兒女,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
對於夫妻都在工作的職場夫婦,有孩子後,他們都非常渴望做好爸爸,好媽媽。但問題也隨之産生: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夫妻是一體,這個問題需要雙方協調來解決。
現代的夫妻有很多婚姻模式的選擇,除了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模式,我也看過很成功的職業妻子和在家養育孩子的奶爸,也有雙方輪流接棒式的發展事業。無論夫妻如何協調現代這個環境的不同婚姻模式,我認為關鍵不在於“平衡”,而在於“季節”。每個人生的季節都有它的重點,不是在所有的人生期間,事業家庭都需要獲得50%-50%完全的平等。要是我們明白每個生命季節的重點,就可以比較恰當的取捨和選擇。
在孩子最需要的季節,勇敢取捨
首先説説孩子剛生出來的這個季節。這個時候也通常是年輕父母在職業發展上面開始往上爬的季節。他們可能是在公司裏面最底層的人員,對於自己的工作安排沒有很多主權,也需要付出最多的努力和汗水才能贏得老闆的認可與信任。同樣的,這也是生理上最需要生養孩子的人生階段。如何取捨呢?夫妻是個團隊,我建議雙方坐下來敞開的列出雙方對事業發展、家庭經濟、老人養老和醫療、還有孩子教育方面的各種需要,然後根據家庭整體的需要來協商誰要在事業發展上面進行初步或者更多的犧牲。
孩子在年幼的期間是需要一個成人犧牲自己的時間來陪伴與養育的。要是這個人不是媽媽,或是爸爸,就是前輩或保姆。這個期間也是孩子跟看顧者情感鏈結,建立依戀關係的期間。爸爸媽媽需要做出心理準備:以後孩子最親近的人,在他生命中影響力最大的人,將不會是自己,因為在這個期間誰接觸孩子的時間最多,誰就是跟孩子最親近的成人。
如果父母自己對於孩子的培養、教育、或者養育有意見,而且自己不是看顧孩子的主要人手,就需要先懷著感恩的心去感謝願意犧牲自己來看顧孩子的人,然後給予自己的提問和建議,但是不能期待有主導孩子養育過程的權利與期待,因為只有支持和配合看顧者才能夠影響孩子的看顧者,在育兒過程中獲得發言權。通常很多家長跟孩子的看顧者發生矛盾或衝突就是對養育孩子角色的混亂而産生不實際的期待。
知道了這個人生季節的需要,大約孩子誕生出來以後3-6年的季節,媽媽或爸爸有沒有可能暫時放下事業的發展來給予孩子需要的時間呢?從事業規劃的角度來説,這是犧牲,但這是孩子幸福成長所需要的投資。我看過很多全職媽媽或爸爸結束養育孩子的關鍵季節以後,邁出家門,改行了,或者在家裏做生意,都發展的不錯。我本身也因為多年離開職場而做別的事情。
我剛生孩子後所面臨的取捨是選擇帶孩子,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或是先與事業脫節一段時間,然後再接軌。我選擇了跟我的事業脫節,以後再重新接軌。我的體會是,雖然我改行了,我不但沒有跟社會脫節,反而更加接地氣,因為我跟社會裏那麼多的媽媽們建立了共同點,更能夠享受我的新工作,更投入自己。同時,在孩子最需要我的時候,我能夠用我的生活方式,一個在社區活躍服務社會的志願者的生活方式,來影響我的孩子們的價值觀。同時,我也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們。這些服務社會的軟實力幫助了我,在回歸社會的時候能夠充滿自信的跟陌生人打交道,重新跟社會接軌。
夫妻是一個團隊
需要注意的是,夫妻雙方都要有意識和心理準備:無論如何,犧牲和付出都是需要的——關鍵是你們這個團隊如何搭配,如何合作與互補,因為這個階段需要雙方的100%的付出與犧牲。夫妻最好在生孩子以前就討論和協調好了雙方需要做出的調整,否則孩子來了以後會産生很多無需的負面情緒。
如果孩子最關鍵的依戀建立季節過了,而看顧孩子的主力不是家長,以後也可以重新跟家長建立親密的關係,但家長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回去彌補。到那個時候,孩子不知道是否擁有這個時間或是願意付出這個時間了。在我看來,這種代價的風險要比脫離社會的風險要大,因為親子關係是一輩子的事,而事業發展雖然有延遲、脫軌或經濟上的損失,跟親情上的損失來相比,卻可以彌補或重新再來的。
最後,我希望使用《聖經》裏面的這些文字來解釋從整體家庭的時間分配來講,需要用“季節”,而不是“平衡”來考慮雙方如何取捨事業和家庭的加減和發展方向: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所以,“凡事都有定期”:生孩子要養有時,養孩子要放手有時。為孩子付出犧牲有時,邁出家門走進社會有時。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要是我們在一個季節放下別的,做出應該做的事,這就是智慧。要是我們在一個季節急功近利,做出這個時機不應該做的事,這叫做愚蠢。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就是這樣,沒有人會在冬天播種或春天收割。
每個生命季節都有它的重點和節奏。要是在錯的季節做對的事還是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