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智慧樹小小智慧樹金龜子城堡看我72變新聞袋袋褲芝麻開門智力快車快樂大巴快樂體驗

母親每天微信寫詩與女兒交流 助女兒度過逆反期

首頁 重慶晨報 2015年05月08日 11:4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崔俊蓉(右)和女兒

崔俊蓉(右)和女兒

  兩年多來,44歲的崔俊蓉生活因微信變得更有詩意,原來她每天堅持寫一首“微信詩”,或直抒胸臆,或白描生活,或記錄感悟……

  寫詩的動力來自哪?因為正上高中的女兒住校了,不能天天見面,崔俊蓉便把“微信詩”曬在自己的朋友圈裏,與女兒分享生活點滴,“這也是一種陪伴的方式。”沒想到,近日由女兒作序,《崔俊蓉@在路上2014微信集:沙漏的時光》出版了,書中長長短短的小詩、隨筆、散文有近9萬字。

  職業律師愛上寫詩

  崔俊蓉是位律政佳人,1992年開始從事律師職業,至今已有23年了。表面看起來,律師跟文學不搭界,但因為熱愛生活,因為有了方便的網絡表達途徑,崔俊蓉重拾中學時代寫日記的愛好,每天拿著手機創作,堅持在“朋友圈”發心情。

  翻開《沙漏的時光》,目錄上顯示有7卷,分別是“生活的行板”、“天地大美”、“工作的苦樂”、“旅遊的意義”、“藝術的馨香”、“思緒的凝結”、“分享的收穫”。

  “鳥未醒雞已鳴,推開窗,能聞到青草、銀桂的清香。回歸軌道,又開始,循環往復慣性的前行;但心中,盛開著詩意的遠方。早安!”這是去年2月7日崔俊蓉在朋友圈發的問候,被編在“生活的行板”一節。崔俊蓉説:“那些年,喜歡詩人傅天琳的詩,清新而深刻,自己寫的不過是記錄生活的隨筆。雖然追求語言的表達美,有時遣詞造句也會進行一番打磨,但遠遠達不到詩的境界。”

  記錄生活陪伴成長

  崔俊蓉筆耕不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她要留住這匆匆的日子,用記錄的方式跟住讀的女兒分享生活、陪伴成長。

  崔俊蓉的女兒袁馨儀是南開中學高三學生,從上高一起,孩子就不得不住校,這樣每週見面的時間只有週末。“寫微信的初衷是想與可可(女兒的小名)互動交流,引導激勵,平安度過逆反的青春期和高考季。”

  起初,女兒在朋友圈看到媽媽的“微信詩”不以為意,後來漸漸覺得溫暖,在幫媽媽整理的過程中,被深深地震撼了。“那日,看著媽媽把去年的微信整理成冊,雖是意料之中,但我還是很驚嘆。驚嘆每日的三言兩語微乎其微,竟卻如此厚重豐富;驚嘆曾經模糊的匆匆,清晰中又多了一份回味。”袁馨儀説媽媽的粉絲不少,甚至還有她的同學。

  在媽媽的影響下,袁馨儀也開始閒暇時用微信記錄自己的生活,並曬在朋友圈跟媽媽分享。

  朋友點讚多收穫也多

  一年365天的記錄,如今成了一本256頁厚的書,崔俊蓉用指尖留住了時間。現在,堅持每日原創,記錄生活、分享交流已成為她的一種習慣。

  崔俊蓉説:“其實,記錄也罷,不記錄也罷,專心致志地面對生活,感悟珍惜,這就使無意義的生活有了意義。每天真實發生在我生活中的點滴,那些幫助影響我的人,那些激勵我的話、感動我的故事,那些瑣碎而溫馨的畫面,我都希望定格在沙漏的時光裏。”

  收到《沙漏的時光》的朋友都在感嘆,自己的時間到哪去了,天天與手機做伴的自己怎麼不能也來一次心靈的記錄。一位朋友説:“這是一種正能量,每天看到崔俊蓉詩意般的語言,自己都覺得很美好。”

  微信詩讓詩歌 從藝術殿堂走進生活

  “自媒體對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它或許也能成為一種詩歌創作的新載體。”《紅岩》副主編、詩人歐陽斌説,詩歌是文學藝術最尖端的部分,這樣的“高不可攀”讓詩歌離生活有些遙遠。

  其實,古人也有興起墻上題詩的做法,我們未嘗不可用手機,在微信上直抒胸臆。進入網絡時代,詩歌的性質不變,但傳播渠道可以多樣化。這更利於讓詩歌從藝術殿堂走進生活。

  如今,微信跟生活的關聯度越來越緊密,或許在這個載體上詩歌情趣也會成為更多人的精神生活必需品。 據《重慶晨報》

  • 智慧樹
  • 小小智慧樹
  • 金龜子城堡
  • 看我72變
  • 新聞袋袋褲
  • 智力快車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Android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青少劇場更多
最熱視頻排行榜更多
860010-112206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