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摘要]名校接連開“連鎖中學”,是否真的符合教育教學發展的客觀規律。是為了滿足家長學生對超級中學優質教育的迫切需求,還是一種學校對發展教育的急功近利?超級中學的拓展之路需要進一步的思考。
近期,雲南衡水實驗中學呈貢校區在昆明成立,這標誌著有“超級中學”之稱的衡水中學走出河北省,正式進駐雲南。根據媒體報道,在2014年高考(課程)(課程)當中,衡水中學不僅包攬了河北省的文理狀元,其超過85%的一本上線率更是高居河北省榜首。
名校開“分號”,連鎖經營模式在國外常見,但主要是大學教育。在國內,也是一個老話題,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流行。然對於近年來流行成風的中學跨省開分校,冠以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之名,大張旗鼓,令人堪憂。
看似分校與主校一脈相承,卻更多的是貌合神離,貓兒膩不少。多數是新的房地産商樓盤以名校分校的噱頭,樓盤與名校利益共享,一拍即合的“聯姻”模式,名校開“連鎖中學”看上去很美。社區商業化炒作,成為“名校”廣開分號的最大驅動力。自然,挂羊頭賣狗肉在所難免。
何況名校分校的建設,不是簡單的校名複製,模式複製,硬體複製,更重要的是辦學理念、學校文化、師資力量、教學管理這些核心要素傳承。特別是辦學價值觀的形成,不是簡單掛牌所能夠解決的,絕非一分就靈,一分就成。
從短期看,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會對名校分校鼎力支持,“名校夢”,“名校就是升學的保障”致使他們趨之若鶩,但是從教育發展的未來看,分校必將拉鋸教育資源,教育資源公平南轅北轍,兩極分化愈發嚴重。貴族子弟上名校或者名校分校,一般學生卻只能進入普通學校學習。
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深化現代教育體制改革,知名中學開分校如合法合規,有其存在價值,然教育改革應突出制度設計,強化教育公平,在教育産業化與教育均等化中,統籌教育全局發展和體系建設,意義更突出。
1966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科爾曼向國會提交了一份報告,即《教育機會均等的觀念》,使教育機會均等觀念深入人心。教育資源均等化才是公平起點,與推進名校分校相比,實現教育資源公平更有意義。名校有條件開分校,一方面是有商人拋出橄欖枝,另一方面是自身實力使然,師資、教學理念、管理模式等,是名校得以大張旗鼓不愁生源地開辦分校的底氣。
名校辦分校,火了周邊樓盤,涼了周邊百姓,對於教育公平來説,無異於慢性自殺。因為教育資源高度集聚和壟斷,名校“名大欺客”,必然使名校分校的教育成本水漲船高,家長和百姓為所謂“名校”增加額外沉重的教育負擔。此外,名校光環下又將産生招生指標暗箱操作種種,製造新的特權,釀造新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