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哺”農村不能只靠“老啃族”

2014年02月14日 19:59

當社會在討論“啃老族”的時候,一些人口中不屑,心頭卻幾多羨慕。對於“老啃族”們而言更是如此。“老啃族”,準確描述著如今眾多出身農村的“80後”年輕人的生活狀態。背負著歷史對父母的虧欠、農村“泛家族關係”帶來的沉重人情負擔,他們猶如生活在一個漩渦當中,長時間被動打轉,很難爬上來,卻容易沉下去。

《南風窗》近期的一篇社會調查報道,完整呈現了“老啃族”的生活狀態:他們通過上大學、打工等方式脫離農村,進入城市生活軌道。在他們“城市化”的背後,往往有著城市年輕人難以理解的鬱結。為了供他們上大學,貧苦的農民父母窮盡一生積蓄,東借西挪,或者舉家族之力才勉強湊足學費,甚至被迫做出其他犧牲,比如適齡的兄弟姐妹輟學外出打工,為家庭分擔經濟負擔。當寄託著家庭甚至家族希望的大學生們畢業並在城市工作後,自覺或不自覺地面臨向家庭“還債”的問題。

在和同事探討這個問題時,同事説,“老啃族”不光是“80後”面臨的問題,“60後”、“70後”,每一代人都面臨這個問題。相比之下,“80後”“老啃族”的數量還遠遠比不上“60後”和“70後”。同事説得沒錯,只是相比“60後”、“70後”,當下城市的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甚至從農村“翻越”到城市的成本也越來越高,作為“80後”的年輕人好不容易在城市裏立住腳,卻不得不面臨歷史性的家族“還債”問題時,這種壓力和“60後”、“70後”當年面臨的壓力不可同日而語。

在城鄉二元體制之下,“養兒防老”依然是絕大多數農村老人的依靠。而基於深厚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反哺”是年輕人必須的孝道。雖然説目前農村老人也有了“養老保險”,但每月幾十元的“養老金”聊勝於無,至於大病醫保,現在大多處於試點階段,真正落地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農村的老人一旦有了什麼事,他們必須把求助之手伸向在城市裏謀生的孩子,儘管有時候他們也知道孩子在城市裏打拼很不易。沒辦法,在多數農村老年人看來,城市裏掙錢再不容易,也要好過農村。而另一方面,從農村打拼到城市的年輕人,自知這個過程中,父母乃至兄弟姐妹為自己做出的犧牲,他們會從樸素的親情倫理角度自覺“還債”,他們從不會去想,其實自己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替這個國家的福利缺失還債。

一位和我年齡相當的朋友兩年前剛剛買了房子。在大學畢業的第三年,他已經有了一些積蓄。那個時候正打算貸款買房子,不想身為農民、沒有醫保的老父親身患尿毒症,他拿出所有積蓄,又借了8萬元給父親治病。他是這個家庭中唯一混進城市的孩子,老家農村的哥哥和姐姐的收入遠不如他。所以,父親看病的絕大部分開銷都由他來支付。

朋友從來沒有抱怨過因為父親看病讓他背負外債的事情,但我知道他內心是多麼渴望通過所謂的階層流動過上比父輩好的生活。幾年之後,他終於買了房子。如今見面,他時不時地會感嘆一下:“平安是福,再也折騰不起了!”我知道他的意思是,農村老家只要再有任何一點“動靜”,都會把他的生活折回到幾年前,他這幾年的辛苦就全廢了。

也許是因為總忘不了朋友的遭遇,所以筆者看到《南風窗》這篇有關“老啃族”的調查報道時,總會想起朋友的那句話:“老家再也不能有什麼事兒了!”對於“老啃族”來説,他們生活的抗風險系數小之又小,農村老家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狀況。

其實,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希望生活能夠“獨立自主”,當然,這種狀態的實現必須建立在完整的公共福利保障機制之上。但是,由於公共財政沒能很好地惠顧農民的福利保障,“老啃族”們無論多心酸,在農村都沒有説“不”的機會,否則他們就會背負“不孝子”的罵名。在城市打拼的孩子努力去供給在農村的家庭,幾乎就是城市“反哺”農村的唯一形式,但實質上,這還是農村的“自哺”。只有當“自哺”變成“他哺”時,“老啃族”們的壓力才會得到緩解。(央視網 作者:陳方)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