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上班鈴聲一響,車間裏的機器開始轟鳴。鑄工車間裏可以看見火紅的熔爐,機工車間裏遍地都是廢鐵屑……這都是很多年前的情形了,回憶起來,腦海中的那些碎片竟然再也連不成一副完整的圖景了。
那個工廠曾是我童年的“遊樂場”。父母是工人,他們上班時經常帶著我去廠區。他們去車間上班,我就在車間外的空地上玩著各種鐵疙瘩。在企業還是全民所有制的年月裏,那個叫機械廠的廠子在縣城裏紅極一時。後來,工廠逐漸破敗,工人開始分流、下崗。最近回過一次縣城,路過那個工廠,曾經的廠區早已變成了住宅小區。工廠裏那些龐大的機器,多年前早已當廢鐵處理掉了。
記得工廠效益好的時候,老工人們退休,子女都可以“接班”。如果用現在的話説,應該叫“工二代”吧。農村戶口的都轉成了城市戶口,在當時那可是不小的福利。父母當時還對我和弟弟説過,長大了如果找不到工作,也可以接他們的班,當個工人混口飯吃。可惜在我上初中的時候,工人們就開始陸續下崗,父母的口氣已經變了,“絕對不能再當工人了”。
其實不用父母教誨,目睹了他們的慘狀,我早已下了“不做工二代”的決心。沒想到很多年之後的今天,“不做X二代”竟然成了流行語。
殺醫案之後,誰還願意做醫生?這是近日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媒體説,近年來醫患關係惡化、殺醫傷醫案頻發,醫生心理負擔很大,當下的中國已經出現了“醫不過二代”的現象。而根據媒體公佈的最新醫師執業狀況調查,中國78%的醫生不希望子女從醫。
在大多數人的眼裏,醫生的社會地位還是很高的。不管是個人原因還是體制原因,醫生的收入也還不算低。“醫不過二代”、“不要學醫”的呼聲出來之後,也有人説這是一種矯情的吶喊。那麼多從醫科大學畢業的學生,沒有關係門道還進不了醫院,最多只能成為醫院裏的“臨時工”。可你説這種呼籲矯情吧,當下的醫患生態中,醫生確實危險重重。從縣裏的醫院到省裏的醫院,再到一線城市的大醫院,殺醫傷醫案都發生過。如果一份職業連性命都保障不了,逃離它也是必須的選擇。
可不管怎麼説,殺醫傷醫這樣的惡性事件也是個例。不是説個例就不該重視,而是説由極端個案引發出的某種吶喊,大概也不必太當真。儘管有那麼多的醫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繼續從醫,但我不相信中國將來真的會出現“無醫可看”的尷尬局面。有時候,社會輿論就像墻頭草,哪邊風勁頭就朝哪邊歪。患者悲劇色彩濃烈時,輿論會説醫生辜負了“白衣天使”的形象;醫生無辜被傷被害時,“保護醫生”的呼聲似乎高過一切。醫患關繫緊張的環境下,醫生發出“不要再學醫”、“不要再從醫”之類的吶喊,只不過是在特殊情境裏被“倒逼”出來的聲音罷了,如果誰要真去擔心中國的醫生將來會“斷檔”,那倒真有些杞人憂天了。
不光是醫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從醫,還有那麼多教師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從教呢?教育部曾對近3萬名教師進行過調查,只有18%的教師希望子女將來從事教職。此外,有新聞披露,很多城管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再做這一行業;很多媒體人也都在勸告自己的孩子將來千萬別再做媒體,還勸説周圍的孩子千萬別報考新聞系。
“幹一行,恨一行”。這大概可以看作是當下社會職場生態的一種寫照了。你得承認,“幹”有“幹”的無奈,“恨”有“恨”的理由。每個行業都有著它自己的職場困境,醫生、教師、城管莫不如此。大多數時候,我們不應該把職場困境等同於階層困境。“不做醫二代”也好,不做“教二代”也罷,這種呼聲遠遠沒有“不做農二代”或“不做工二代”沉重。大多數醫生和教師,還可以依靠這個行業過上比較體面的生活,而“農二代”和“工二代”們的境遇,遠遠不是突破行業困境就可以改善的。輿論總是可以很容易地掃描到相對有話語權的人的呼聲,“不做X二代”的“輿情”,自然也容易流行開來。
好在,現在還沒聽説“不做富二代”,大概是因為他們既不像“農二代”、“工二代”那樣面臨階層困境,也不像“醫二代”那樣面臨職業困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