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9歲男孩入作協,定有貓膩?

   近日,重慶9歲男孩徐毅加入重慶市作家協會,成為該作協成立以來最年輕的會員,也是“史上最年輕的省級作協會員”。這一消息引發爭議,一些人對“文學天才”表示讚賞和欽佩,另一些人卻提出質疑:他發表的作品是否家長代筆?其加入作協是否“拼爹”的結果?[詳細]

眾説紛紜

專家

可以使孩子多受熏陶,增長見識

對於真有文學潛力的孩子,加入作協,可以多一些機會受到文學的熏陶,多一些增長見識的機會,未嘗不是件好事。但是家長要記得,加入作協以後,還是切記讓孩子按照天性,自然發展,這樣會有更大的未來。

是否有其父代筆?

據説,他父親也是位詩人。發表十萬字的作品,數量之大,是否有其父代筆?我感覺又一個被父母包裝的文化騙子要登場了。

網友
評論員

不讀他的詩,不管事實細節,盲目做“拼爹”論斷,很多人一貫有一種仇視天才、仇視創造力的傳統心理。仿佛只有那些挑燈夜戰到淩晨兩三點鐘的“勤奮學生”最容易得到認可。

最年輕省級作協會員,9歲男童入作協引爭議

話説一個十歲都不到的孩子,縱然文字水平再高,天賦再異秉,沒有足夠的人生閱歷,連三觀都還沒有形成,寫出來的東西,又能有多少價值呢?不要吹捧過度,文學這種東西和數學不一樣的。

網友
網友

神童可喜,造神童則可悲

如果真的出了個神童,未嘗不是好事,真正的天才或許能有益於社會。最怕的是眾多的、出於某種目的人編造出來的神話。造神運動會使多方受益,受騙的只是大眾。

有前途的孩子不加以提點,只能淪為平庸

鼓勵孩子創作就是好的。加入作協,孩子肯定是不會參與事務性工作,但是能讓他和前輩和大家們多交流收到更好的啟發,不也是好的麼?有前途的孩子不加以提點,最後只能淪為平庸,中國古代早有典故。

網友

深度看點

人們對天才又愛又怕

這種爭議的每每出現,大抵源自兩個邏輯,一者是,大人物與出類拔萃者必然有著光彩奪目的童年,因此,不管家長還是教育者對兒童天才是特別的推崇,正是這種“三歲定八十”的邏輯,讓我們幼教行業如此發達,更讓學前教育越來越小學化,就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二者是,曾經爆出的天才少年韓寒“代筆門”、郭敬明的抄襲事件等,讓人們期待天才的同時,也對其充滿了懷疑。又愛又怕下,9歲兒童入作協,人們自然是爭議萬分了。羨慕者雲,這要是我的孩子多好,嫉妒者會説,保不定背後有什麼貓膩呢。

——東方網

成名趁早,會讓童年過早結束嗎?

在一個脫離了應試教育、一個以孩子天性為準則的社會,每一個孩子都有詩人的潛質。值得反思的是孩子的家長,將孩子原本的愛好強加上了成人社會的功利色彩。一個孩子可以寫詩,可以發表,可以在同學中間朗誦,但為何非要戴上“作協的光環”,這種過度用力的助推,未必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一個9歲的孩子,未來充滿了各種可能,需要他在以後的歲月裏慢慢摸索,慢慢探究,慢慢發現自己的未來。可當這個孩子戴上作協的光環,被過早地推在聚光燈下,他以後還能否為了追逐夢想自由飛翔?

——劉義傑 職員

作協需要新鮮血液

一方面是作家隊伍的日益老化,另一方面又無視甚至排斥新人。這不是個好兆頭。作協需要新鮮血液,需要新鮮空氣。新人的幼稚、稚嫩乃至不足,預示著茁壯、成長,朝氣和活力。新鮮血液和新鮮空氣的注入,對改變現有作家生態環境,大有裨益。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勝於藍,這些老話、古訓,總結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對新人多一點寬容、包容,乃至支撐、扶掖,是老一輩作家應有的胸懷。已經年長的作家們,不妨想一想;你們不也都是從年輕時一步一步走過來、從創作實踐中逐步熟起來的嗎?

——蘇應奎 媒體評論員

觀點PK

支持 45963 是的,會員低齡化趨勢不靠譜

作協會員年齡過小,容易成為對“神童”的包裝,同時降低自身的權威性。 [詳細]

支持 45963 不是,只要有天賦才能就行

作協當以才能論英雄,年輕會員為作協注入新鮮血液,有助於促進文學發展。 [詳細]

是的,會員低齡化趨勢不靠譜

發表評論*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

不是,只要有天賦才能就行

發表評論*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

調查話題:9歲男童入作協,你怎麼看? 調查人數: 24536

9歲男童入作協為何會遭到質疑?(可多選)

  • 年幼就出書入作協,實屬罕見
  • 社會存在拼爹、代筆等惡性現象
  • 作協的公信力下降,難以服眾
  • 其他

9歲男童入作協,你怎麼看?

  • 很正常,少年天才,難能可貴
  • 不符常規,這其中恐怕有貓膩
  • 説不好

如何避免天才兒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悲劇?(可多選)

  • 避免對孩子干預過多,讓其充分發展
  • 留意成名兒童的心態,勿為光環所累
  • 提供良好的培養環境,未來才能所建樹
  • 其他

往期回顧

留言板
 
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