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學校撤並如有多數家長反對不得強行撤並,已經撤並的學校或教學點,確有必要的應當恢復,縣級政府在完成專項規劃備案前暫停撤並。“就近入學”:學生上學步行或乘車時間不超過40分鐘。
鄉村學校大量消失,還有影響更深遠的“事故”,尚未引起足夠重視——曾經以鄉村學校的存在形式,深埋于中國鄉野文化的種子,正被漸次抽離、掏空,繼農村青壯年大量流入城市、農村老齡化、留守兒童驟增之後,農村空心化趨勢再一次加劇。
農村學校撤並的糾結,折射了典型的拍腦袋決策。科學發展的精髓,就是要有科學的態度和行為,如果決策僅憑長官意志和廟堂之空想,就會脫離實際,而脫離實際的決策,帶來的果子必定是苦澀的。僅憑一時興起,説撤就撤,説並就並,孩子不應在公文的戲法之間,輕於鴻毛。
農村學校,要存還是要廢?
當聽到十年間,我國鄉村小學數量竟銳減了一半,不免心中一痛。這可能意味著在許多鄉村,那盞燈黯然熄滅。亡羊補牢之策,可以防止更多這樣的燈滅去,然而,如何能讓遙遠的鄉村以讓人心安的方式重燃人文教化之燈,依然是一個待解的問號……
我國出現的教育投入不足、剋扣拖欠教師工資,農村一哄而起撤點並校,都因教育決策權就在當地政府,政府想投入多,就投入多,想撤校就撤校,所以必須改變這種教育管理、發展方式,農村的學校發展,應該交給村民委員會自主決定。
我不否認,撤點並校在優化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集合教育資源和師資優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看了這些孩子的辛苦,就不能不讓人生出一絲疑慮——對教育資源和師資投入不足,要通過撤點並校進行彌補,是否值得?
改革開放以後,由於工業化引起了城市化,在農村生源減少的情況下,將教育資源適當集中有助於優化整體教育質量,農村學校撤並也有積極的意義。但在推進政策的過程中,一些政府部門不顧當地實際,搞“一刀切”,盲目推動農村學校撤並工作,也帶來了不少問題。
各地積極撤點並校不外乎兩種動機。一是順應學生人數減少而撤並;二是人為地加劇撤並,而真實動機往往是非教育的。學校撤並規模越來越大,一個原因是學校撤並可明顯減少地方政府的教育經費支出;另一方面,它演化為一項新的‘政績’運動。在地方政府‘城市化率’的攀比中,撤點並校成為拉動縣鎮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有力工具。
中國缺少一本《教育法》,它應為撤校和建校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據。就像美國教育法規定的那樣,有50戶人家建一個小學,有150戶人家建一個中學。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撤點並校建一個你想要多大就多大的學校,這是我們10年來應該反思的問題。
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農民觀念的變化,帶子女進城讀書,接受更好的教育成為大趨勢,而農村學校很難提供優質的教育條件,撤並是對教育資源的優化 [詳細]
撤校有合理性,但農村學生的入學問題變得更複雜,撤校是將教育負擔更多地轉嫁到農村家庭身上,對教育的投入,不能簡單地算經濟賬,就近入學依然是保證義務教育實施的最好手段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