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我國研究生計劃招生規模為584416人,其中碩士生517200人,博士生67216人。而在2003年,我國研究生招生總數還僅為26萬多人,十年間翻了一番兒。而來自江蘇省人才市場的統計是,2011年高校畢業生中,研究生就業率為86.62%,本科生為90.30%,專科生為94.10%,研究生就業率低於專科生就業率近8個百分點。[詳細]
能力比學歷重要。象牙塔日子混久了,不可否認現在還有很多心高氣傲眼高手低要價高的人,行情薪酬是正常的,但不是必然的。
很多人選擇考研無非是想逃避就業壓力,現在看來真是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世啊,該面對的遲早還是要面對的~
一邊是“考研大軍”熱火朝天,一邊是研究生就業慘狀,考研為了什麼?
研究生,顧名思義,是主攻科學研究,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可惜國內既沒有良好的科研環境,國人也沒有潛心科研的淡定心態。
堪憂之狀,舉其犖犖大者,有幾方面:一是導師隊伍的斷層。導師本是一個工作崗位,但各大學基本把它當作一種職稱,甚至榮譽頭銜。二是研究生學位點的無限擴張。博士點、碩士點,被當作衡量一所大學水平高低的主要標誌。三是培養質量下降。大學本科生教育從精英教育轉為大眾化教育,碩士生教育也大眾化。研究生入學後學習目的性模糊,只為“學位”不為“學問”。
到底該如何培養研究生,很多高校、很多導師不明確。大多研究生都覺得自己的研究生活沒有意義,自己所學的所研究的對以後就業沒有什麼幫助,很多研究生也表示,讀研的目的也就是想擁有較高的學歷,在就業時能夠略勝一籌。而且從市場需求來看,招聘單位更注重的是應用能力,而非現在各高校所強調的研究理論型人才,供需出現矛盾,自然會影響就業率。
就業壓力是個定值,崗位承載能力也是定值,就像註定的病症,推後發作並不代表徹底治愈,同樣,如果經濟不能進入高增長的軌道,被推遲的就業壓力遲早還是找不到緩釋的出口。説得更直白一點:從本科生擴招到研究生擴招,本質都是一個擊鼓傳花的游戲,宏觀命題上的必然風險,遲早要有一個年份來“秋後算賬”,甚至可以説,拖得越久,系統性風險的概率反而越大。
研究生大量擴招,有些學校辦學條件不夠,辦學資源無法跟上研究生規模的膨脹,不僅導致研究生教學質量下降,也增加了高校的管理負擔。同時,擴招導致研究生學歷貶值,研究生在就業市場上的吸引力大大減弱,就業難並未改變。 [詳細]
高等教育給平民子弟提供上升空間。在重點高校,農村生源所佔比例已經減少很多。收緊招生,比例將更加減少。停止擴招,更不利於社會流動。當下,應該繼續在擴大學校數量與辦學規模、增加師資力量、確保教學質量上下功夫。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