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為拯救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7月12日,江西新餘市人大常委會決定將一筆5億元到期信託貸款償還納入財政預算。這意味着地方政府使用地方財政幫民企兜底。而在浙江600余家民企上書政府,希望暫停銀行依據貸款合同執行的收貸。民企有難,政府是不是要出手援助?[詳細]
企業按章納稅是法律規定的義務,具有強制性與無償性,所收的稅款應屬於國家財政性資金,政府使用時應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而不應只為個別利益集團服務,特別是私人集團。
民企債臺高築,政府自掏腰包兜底,讓人匪夷所思。
應扶持,政府可少收稅,而這些錢企業可以借,以後條件好了再歸還政府,不管你交多少稅,交稅不是儲蓄可貸可存,我們都是納稅人,人人有困難都讓政府退稅?!顯然不可以用這理由由政府拿我們的錢幫你買單。
新餘政府不是救LDK,是救自己。LDK的所有融資渠道已經枯竭,除了被國有企業收購,國有化沒有什麼其他的選項了。
對新興科技企業的扶持、對市場行為的引導、對社會資源的調劑這才是政府經濟建設的主要職能,而不是凡事都大包大攬。對於企業發生資金危機,政府要做的事應該是協助融資而不是以公共財政作為鋪墊。企業資産抵押是銀行的事情,應該由銀行去權衡,政府怎能取代銀行擅用公共權力呢?
這或許涉及到該企業的“隱形”股東利益問題,某些官員或者親屬是內部股東,或許有行賄受賄對價關係。地方某些官員涉嫌濫用職權,應當對此追究刑責。另外,作為企業,無論是國有還是私有,資不抵債時,可以通過清算破産,走法律程序。
這樣挽救企業的做法的確荒唐,一是拿那公共財政不當一回事,公共財政本因該用來造福老百姓,怎麼可以給一個企業?二是即使這個企業是納稅大戶,也因該是他的義務,再説了任何一個企業所繳之稅説到底是攤到消費者身上的,換句話説企業不過是起了一個仲介者的作用。
雖然政府不應干預民企運營,但在複雜的市場經濟背景下,民營企業能最先預感到市場的變化,它的困境反應出市場大環境的困境,政府出於經濟職能的責任,不得不給出必要的宏觀調控,這樣既能緩解企業困境又能穩定市場。 [詳細]
所謂的市場經濟,就是企業的成與敗都依照市場規律來決定。政府不能隨意干預企業的發展或是挽救它的倒閉。政府做不到對每一家民企都做出經濟援助,引起不公平,而且企業的成敗是個體問題,政府的職能是為公眾服務。 [詳細]
民企是市場正常流動重要因子,民企遇到財務困難時,政府可以通過相關政策扶持或者引導金融融資等辦法幫助企業走出困境,但動用財政預算不是很合理。 [詳細]
理論上不應該隨意出手救企業,但現在很多時候不救不行,政府、銀行都以各種方式投入了大量資源在裏邊。中國特色的問題是,許多民企做大之後就和國企一樣,它也出現大而不倒。而且還不能説這是個別現象。現在的大型民企涉入高利貸融資仍然常見,因此許多行為也需要自我改進。他們已經不像過去的企業,存在許多無法達到的硬性條件,比如甚至無法發行企業債。
賽維處境之所以如此尷尬,是因為在産業上升期過度享受了政府的優惠、融資的便利;在風險敞口暴露後,政府主導的當地金融機構如信託、新餘城投等仍在不斷向企業輸血,他們試圖掩蓋投資失誤,卻付出了更大的代價。地方財政擔保為企業融資,即由當地納稅人為賽維與政府的錯誤決策與高風險投資負責,張三犯錯李四挨板子,憑什麼?
拿財政資金替個別企業還債,不僅納稅人不答應,而且地方中小企業也有不公平感。眾所周知,今年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各地財政普遍存在減收壓力和支出壓力。當地方財政拿出幾億資金替企業還債時,納稅人必然要問,這筆資金是否擠佔了民生支出?當地很多企業主也會追問,拿財政資金救助個別企業是否偏心,如果政府有錢為何不減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