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登事件一石激起千層浪。他的最終避難去向不僅吸引著全球媒體關注的目光,也同樣牽動著美國政府的神經。美國國務卿克裏發表強硬言論稱,“斯諾登背叛了他的國家,並將因此承擔相應的後果。美國政府已經向俄羅斯政府提出要求,希望其使用一切手段,將斯諾登驅逐出境。”
斯諾登在美國國家安全局位於夏威夷的辦公地點拷貝了最後幾卷他決心要公之於眾的文件,並以養病為由向公司請假。他對女友説他將外出幾週。
斯諾登登上飛往香港的飛機,在三周多的時間裏,斯諾登一直隱藏在香港一家酒店中。“我可能總共只離開過酒店三次。”他表示。
斯諾登9日經由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自曝身份,承認他揭露包括“棱鏡”項目在內的美國政府多個秘密情報監視項目。
斯諾登當天在香港一家酒店與《華盛頓郵報》聯絡,這家酒店位置距離美國駐香港總領館不遠。10號中午,他從香港的酒店退房離開,去向不明。
斯諾登6月12日現身,他在接受香港《南華早報》採訪時説,自己有很多機會離港,但他信任香港的法治,所以留在香港,在法庭對抗美政府。
斯諾登23日從香港抵達了莫斯科,並且有到哈瓦那機票在手,但並沒使用它。厄瓜多爾外交部長帕提諾對外證實,斯諾登已向該國提交避難申請。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芬蘭的新聞發佈會上説,斯諾登仍身處莫斯科機場的過境區。而俄羅斯外長表示,俄羅斯已明確拒絕了美驅逐斯諾登的要求。
維基解密網站日前披露,美國“棱鏡門”事件泄密者愛德華·斯諾登在向厄瓜多爾和冰島申請庇護後,又向19個國家尋求庇護。包括奧地利等國。
斯諾登在莫斯科謝列梅捷沃機場國際航班中轉區內已經隱居了11天。自他上月底向21國“群發”政治避難請求後,尚無一國“領養”。
斯諾登已經向俄羅斯正式提交了臨時避難的申請。俄的一名消息人士透露,俄當局可能會給斯諾登發放一份特殊文件,憑此可在避難期留俄。
俄羅斯總統普京曾表示,斯諾登若想留在俄羅斯,須停止損害美國利益。斯諾登已同意一旦獲得俄庇護,便不再做出損害美國利益的事情。
斯諾登的律師表示,斯諾登目前已經離開了莫斯科機場,此前他剛剛獲得了有限期為一年的俄羅斯臨時難民身份。他想租間公寓,找份工作。
在任何自由社會,政府在處理國家安全問題時都應謹慎求得平衡。他們的首要職責必須始終是盡其所能確保公眾不受恐怖主義分子威脅,但同時,他們也應努力確保國民的權益不會在這個過程中受到忽視。
“美國一直標榜自己保護人權,從國內政治方面來講,‘棱鏡’項目確實是對美國公民人權的侵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余萬里説,“美國‘棱鏡’項目最大的問題在於,美國在指責別人侵犯人權的同時,自己也在這麼幹。”
“9·11”事件後,美通過《愛國者法案》,美國人為了反恐的需要,自願犧牲一部分隱私權。有調查顯示,56%受訪美民認為,NSA透過秘密法院頒令監控百萬計美民電話通訊記錄,是“可接受”的,只有41%認為不能接受。
《世界日報》文章指出,如監聽能避免另一次9·11恐怖襲擊,政府應監控每個人的網絡活動,足見隱私和自由權利之間,隱約間已出現新的平衡關係和新民意趨向:“自由並非沒有代價”“對隱私的適當侵犯”都成反恐時代的新價值觀。
軍事專家認為,在美國加強亞太地區軍事存在的戰略下,中國已成為其頭號假想敵。這意味著,作為美軍一部分的網絡部隊,必然把中國視為最主要的對手之一。因而從某種程度上講,美國網絡部隊的所有網絡入侵手段,都不可避免會用來對付中國。
2006年底,美國國防部組建了一支全新的部隊——網絡媒體戰部隊。這支部隊的成員不僅具有較高的計算機水平,而且具有深厚的新聞宣傳理論知識,既是電腦高手又是出色的“記者”。
2011年,美國防部發佈《網絡空間行動戰略》報告,再次明確網絡空間是與陸、海、空、天並列的“行動領域”,美網絡安全專家承認美國“網軍”並不完全在軍事領域活動,其工作可能早已插入金融服務業等領域。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軍開始致力於以不同方式招募“黑客”。 美國軍方每年都會在賭城拉斯維加斯舉行“電腦黑客”大會,旨在選拔一批黑客精英,準備未來的網絡戰。
據估計,目前美軍已開發的“網絡武器”多達2000種,是世界上頭號“網絡武器”大國。美國于2006年和2008年先後舉行了兩次代號為“網絡風暴”的大規模網絡作戰演習。
不過斯諾登並不是莫斯科謝列梅傑沃機場中轉區唯一的滯留者。人們甚至給他們專門造出了個新名詞“terminaltor”意思就是“機場滯留者”,或者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機場中轉區的囚徒”。
她于2006年9月抵達謝列梅傑沃,一篇《囚禁在謝列梅傑沃》的文章,使她成為歐洲家喻戶曉的人物。她的地址一度是“謝列梅傑沃機場2號航站樓三層卡其布色睡袋”。“別問我將來怎樣,我害怕,我會死”,這是伊莎貝拉的心裏話。
若拉也“住”在航站樓三層,這裡是中轉區,他無權出關,也無權搭乘飛機,所以只能滯留於此。在航空公司的幫助下,每天三餐他都在餐廳解決。若拉是個傳奇人物,3年下來,他不僅俄語已經沒有口音了,而且還發了筆小財。
沒人知道他的真正名字叫什麼。他在法律上是一個不存在的人。從2001年7月16日起,他便滯留在謝列梅傑沃機場。和其他滯留者不同,普萊姆基並不想返回家鄉印度。他仍舊夢想著去歐洲,而不是留在俄羅斯,因為他認為那裏條件比俄羅斯更好。
生於底特律,畢業于哈佛大學,1964年,他受聘于五角大樓,開始為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服務。1971年,埃爾斯伯格向美國《紐約時報》等媒體披露越南戰爭機密文件,講述美國介入越戰的始末以及政府如何圍繞越戰事務誤導公眾等。[詳細]
1972年6月17日清晨,5名男子因闖入美國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總部辦公室安裝竊聽器、偷拍文件被捕。同年尼克松競選成功。隨後《華盛頓郵報》得到“深喉”提供的消息,尼克松被迫辭去總統職務,知情人披露,費爾特是水門事件中的“深喉”。 [詳細]
瓦努努曾在進行钚生産和原子彈其他一些部件製作的“二號車間”工作了9年。後因連續參與左翼的親巴勒斯坦政治運動而被解職。離開前他拍攝了約60張“二號車間”的照片,基本上覆蓋了這裡的每個角落。1986年他向英國媒體披露迪莫納核反應堆諸多內幕。[詳細]
2007年應召入伍,隨即被派往伊拉克戰場。他在伊拉克的主要工作是情報分析。2010年5月遭拘押。美國檢察部門指控他從軍用網絡系統內竊取機密文件並提供給維基揭秘網,包括一段駐伊美軍“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射殺記者的視頻和數以萬份計戰事報告。[詳細]
在監聽與反監聽的拉鋸戰中,各國不僅費盡心機竊取別人的信息,也更加煞費苦心地將自身的機密藏得嚴嚴實實。這也讓很多人心生好奇,歐美國家元首的通訊是如何防監聽的?美國投入鉅資和高科技,俄羅斯高官更信任土辦法,英國女王定期掃描潛在的竊聽設備,連聯合國的成員國都自運設備建立保密通訊室。儘管如此,美國的情報機構還是能夠找到可鑽之孔,各國反竊聽的鬥爭任重道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