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四年一度的奧運會也是四年一次的媒體戰,得到奧組委官方證件的記者奔走于各個場館,其餘的人只能混跡于倫敦街頭,拼命挖掘本就不多的場外新聞。奧運報道的蛋糕雖大,但爭食者數目更多,社交網絡的插足更是令傳統媒體黯然失色。所有人都在説自己的好,客觀公正對於體育報道仿佛顯得並不重要,但想通過奧運抓住世界的心,辦法總是有的。[詳細]
第21期
就連傳媒最發達的英國,報紙也不能免俗地使用著“雙重標準”。中國羽毛球女雙于洋/王曉理故意輸球的事件一齣,立刻在英國媒體中炸開了鍋。《鏡報》的標題用了個英文遊戲,“putting the bad into badminton”(大意是:在羽毛球運動中做醜事),《獨立報》在報道此事時,稱中國選手的行為是“disgraced”(丟臉的)。《獨立報》獨家採訪了英國的羽毛球選手蓋爾•埃姆斯,這位2004年奧運會混雙銀牌得主猛烈抨擊了消極比賽的行為,在國際羽聯的處罰決定出來之前,他便建議直接取消4對選手的比賽資格。埃姆斯説:“看到那一幕,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進一步的情緒則是憤怒,她們居然如此露骨地做這種事,我認為觀眾完全有權利要求退票。”
而在8月4日出版的各種報紙中,對英國自行車男隊奪得的這枚金牌他們著墨極少。《獨立報》對英國自行車男隊的報道只有一條消息,而且消息中對辛德斯在預賽中故意撞車的事情只字不提。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在對此事淡化處理。
美國電視臺NBC的奧運轉播工作,連美國網友都看不下去了。在Twitter上,一群用戶成立了名為“失敗的NBC”小組,集中吐槽。NBC沒有直播羅切特的奪金,而是改成了黃金時段的錄播。美國男籃的揭幕戰,NBC也放到了有線網絡,取而代之的是女子自行車比賽。甚至,就連奧運開幕式,美國觀眾也比其他地區要遲了幾個小時觀賞。《時代》雜誌的電視批評家勃利沃茲科評論稱,“NBC的延播就像是航空公司的航班誤點一樣,他們不介意你是否滿意,因為他們知道觀眾會回來的。”
而恰恰在開幕前,英國奧組委的媒體組織工作也曾被人詬病,據英國《衛報》7月17日報道,英國奧委會因早前拒絕給英國最大黑人報紙《聲音》(The Voice)頒發奧運採訪許可證遭致相關人士抗議。英國工會聯盟種族關係委員會委員霍爾伯恩認為英國奧委會的決定充滿了“侮辱和種族歧視”。她説,英國奧運代表隊中的黑人運動員常常能在比賽中起關鍵性作用,奧委會不給這份在英國發行量最大的黑人報紙發採訪許可證的做法很“可惡”。
根據國際奧委會針對2012年倫敦奧運會發佈的《社交媒體、博客和互聯網使用指南》,所有倫敦奧運會的參與者都被鼓勵使用社交媒體平臺發表見聞感想、與人交流,但必須以“第一人稱、日記體的方式”,且“不允許發表對賽事的報道和對其他參與者的評論,或者洩露機密或他人的隱私”。可以説,各大社交網絡在奧運信息傳播中的作用已經完爆傳統媒體,據Twitter發佈的數據,16天內,該社交網站共發出了超過1.5億條Twitter消息。中國體操男團冠軍成員馮喆因為在微博上賣萌、搞笑迅速爆紅,粉絲人數已經接近200萬,由運動員參與直播的本屆奧運會更為立體、鮮活地向世人展示了盛會不為人知的那一面。
美國田徑名將克萊門特一條“找不到廁所”的微博,立刻登上世界各大媒體的頭條。來自聖基茨和尼維斯聯邦的男子100米短跑運動員金•柯林斯在倫敦的迷路經歷,也讓網友忍俊不禁:“今早,我花了4個小時才終於進到奧運村裏。我承認我是一個熱帶動物,倫敦天氣冷得把我凍壞了。”
除了運動員,記者們也紛紛通過社交媒體平臺上吐槽。英國BBC記者托姆遜在微博上説:“中國記者太多了,註冊加上非註冊有2000多人,我們英國本土記者才700人。這些天,來和我説‘你好’和‘謝謝’已經非常習慣了!”
言論有自由,但自由也要有邊界,一些人如果沒能學會怎麼説話,就開始“大放厥詞”,這種行為顯然是對當下輿論環境的傷害。在奧運會開賽前,希臘三級跳遠女運動員沃拉•帕帕克裏斯托因在推特上發表了歧視非洲移民的內容,被希臘奧委會取消參加奧運會的資格。在倫敦奧運會男子足球第二輪小組賽後,瑞士隊後衛米歇爾•莫加內拉因發表針對對手韓國隊的不當言論,被瑞士代表團提前一輪驅離奧運會。
在國內的一些微博網站,不少商戶賬號紛紛發帖,表示“如果中國代表團的金牌數量在閉幕式位居第一,本公司將贈送所有參與者一台蘋果手機”,一時間,轉發評論數量數以萬計,這種以文字遊戲、叫賣噱頭的炒作方式很快就被網友唾棄。在新媒體時代,這些危害性極強的言論、涉嫌欺詐的營銷手段等有害信息的傳播力、影響力遠強于正面信息,新媒體道德失范值得所有參與者提高警惕。
據國際奧委會的數據,共有2.1萬名記者在倫敦進行奧運報道,是參賽人數的兩倍,在6200名文字記者中,來自中國的記者有600名。此外,加上非註冊記者及製作團隊,中國媒體此番赴倫敦的報道陣容相當強大。僅中央電視臺就派出了約800人的報道製作團隊。
龐大的報道陣容為受眾呈現了更多的選擇。央視奧運頻道24小時不停機播出,各專項體育記者奔赴各賽場,用專業視角關注運動員的賽事進程和背後故事;BBC的奧運報道團隊達到了765人,賽事解説員多達150人,其中包括了萊因克爾等體壇名宿,根據BBC的數據,截至8月11日,其在線用戶已累計至3460萬人;還産生了1200萬移動視頻需求。
奧運會作為國與國之間的纏鬥,各國媒體的報道自然存在一定的偏向性。雖然被外界視為“史上最差的一屆”,但英國媒體還是極盡溢美之詞,《衛報》稱,倫敦奧運會太精彩了,比人們想象的要好上許多倍,簡直令人不敢相信,應該給每個人都鞠一個躬,《泰晤士報》發表題為《一次偉大的展示》的長篇評論,稱本屆奧運會是一次對創造力、競技精神和體育精神的偉大展示;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蘭克則認為本屆奧運會有太多可以挑剔的理由:近乎失控的商業主義,幾乎瘋狂的“沙文主義”;自感遭遇不公的德國媒體將矛頭瞄準了裁判;倍受裁判照顧的巴西媒體,不斷地在提醒世人,四年之後裏約再相見。
在國別差異的受眾群之間,尋找到為世人普遍接受的報道手段,這才是頂級媒體搶佔高地的必經之路。“馬其頓,旗手舉了我覺得最好看、用了最多顏料的旗子;冰島,矮油,好多場內場外的運動員無聊著都給我們發微博呢!印度,嘿,瞧咱們女王看得多認真!意大利——他們穿的是阿瑪尼啊……其實我沒準備説這個……”BBC電視臺對於開幕式和賽事的解説讓全世界會心一笑了,分歧之外,人們可以在某些問題上達成共識,體育帶給我們的,媒體應該傳播的,恰恰是這樣的價值觀。
無論是在裏約還是未來的舉辦地,媒體互相之間還將繼續纏鬥下去,而在自媒體越來越強的攻勢之下,它們或許都是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