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長久以來中國的奧運戰略都是以舉國體制為基礎的。在舉國體制下,中國在短時間內取得了競技體育成績的巨大飛躍。它為中國隊在北京奧運會的成功提供了強大的保證。即使在市場經濟下,依然有許多可以借鑒和利用的因素。[詳細]
第15期
中國目前已經職業化的項目很少,只有足球、籃球等寥寥幾項,並且即使這些項目,也大量受到體育管理部門的牽制,而大部分項目不僅沒有市場化,還常年仰賴國家財政撥款。不過與此同時,中國代表團在歷屆奧運會上的成績屢攀新高,也與舉國體制分不開。由於競技體育的特性,舉國體制往往能將相對不多的資金投在那些國外也市場化程度較低,但整個大項金牌數又比較可觀的項目上。在短時間內建立起絕對的優勢。
截至倫敦當地時間8月8日,中國運動員在歷屆奧運會上的金牌總數已達199枚,其中,奪金數最多的項目依次為跳水32枚、舉重29枚、體操26枚、乒乓球24枚、射擊21枚、羽毛球16枚。以上6個大項總共奪得金牌148枚,約佔中國奪金總數的3/4。倫敦奧運會,中國代表團已經到手的36枚金牌當中,六大強項共有25枚,佔奪金總數的近70%。由此可見舉國體制在策略方面的一些特點。
中國獲得北京奧運會蹦床比賽冠軍,就是舉國體制優勢的最佳體現。蹦床項目2000年進入奧運會,那時中國還沒有蹦床運動員,但這個項目在歐美已經非常普及了。原國家體委在全國展開大集訓,從有相似性的項目選擇轉型過來的運動員進行培養。後來國家成立集訓中心,僅僅用了10年左右時間就培養出何雯娜這樣的奧運冠軍。國家蹦床隊教練胡星剛説,這個“奇蹟”是舉國體制訓練的結果。
在創造輝煌的同時,舉國體制也引發一些爭議,引起人們的重視。北京奧運會上,中國的傳統優勢項目繼續保持優勢,舉重、體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射擊、女子柔道等共獲得金牌39枚,佔中國代表團金牌總數的80%。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奧運會後總結時表示,田徑、游泳、自行車這樣的奧運會大項,中國亮點不多,與世界強隊間差距巨大。這就是所謂的“短板效應”。大量資源集中發展優勢項目後,弱勢項目成為中國的奧運會獎牌數繼續攀升的“瓶頸”。優勢項目的金牌潛力幾乎被挖掘殆盡,即使再優也沒辦法擴大中國獎牌的“容量”。
另外,在一些項目上,以國家隊為龍頭的“一條龍”式訓練體系則成材率較低,很多基層人才培養粗放,在低水平上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優勢項目上,人才浪費;而弱勢項目,又資源不足。而當劉翔在奧運會上因傷退賽後,中國在這個項目上基本失去競爭力,而劉翔身後,更還未發現能與他水平相當的未來之星。反映了弱勢項目人才厚度不足。
1996年,英國運動員在亞特蘭大奧運會的糟糕表現遭到英國媒體窮追猛打,媒體指責英國運動員為錢不擇手段,其中包括兩名跳水運動員摩根(Bob Morgan)和艾利(Tony Ally),他們在亞特蘭大沿街兜售自己的奧運隊服換取現金。而金牌數低於哈薩克斯坦的事實更是頻招的白眼。英國小報《每日鏡報》(Daily Mirror)刻薄地寫道,“昨晚一個牧羊之國羞辱了大不列顛奧運隊的威力”,譴責輸給一個“國民用老鷹捕捉食物”的國家是對英國的侮辱。
這場危機促使英國政府成立的國家彩票基金以籌措體育經費,再把經費劃撥給能夠培養讓運動員奪得獎牌的體育部門,借此重振民族威望——這就是於1997年成立“英國體育”(U.K. Sport)的背景。該部門承擔起了為英國奪取奧運獎牌的任務,起初的重點是英國擅長項目,包括賽艇、帆船、自行車和田徑,並着重培養在這些項目中有望拿到獎牌的運動員。
“英國體育”為運動員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前提是他們未來有贏獎牌的希望。英國官員説:“我們是在為獎牌而投資,我們完全是以此為中心,而且對此毫無愧疚。所以我們要做出艱難的選擇。” 英國想贏獎牌的希望是如此迫切,甚至鼓勵有些高水平運動員轉向其更有希望進軍奧運會的項目。羅梅羅(RebeccaRomero)就是一個例子。她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奪得賽艇項目銀牌,但後來被鼓勵轉向場地自行車項目,她在2008年奧運會上奪得該項目的金牌。
漸漸地,英國奧運代表團的成績開始上升。2000年悉尼奧運會英國隊奪得28枚獎牌,在獎牌榜名列第10位,四年後奪得30枚獎牌,到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其47枚獎牌的成績僅次於美國、中國和俄羅斯。本屆奧運會更是有望拿下獎牌榜第三。
目前在獎牌榜上排名第四的韓國,也是一個施行舉國體制的國家。在韓國,職業化較好的項目有棒球、籃球和足球等不多的幾個項目。但是除此之外,即使是韓國一些傳統的金牌項目,諸如射箭、短道等也沒有開展起來成熟的職業聯賽。
韓國人在射箭項目上已經連續24年獨霸奧運賽場,今年奧運會上女子團體連續第7屆奪得奧運冠軍,又比如在圍棋項目上,韓國曾經出現過李昌鎬、李世石等世界冠軍,甚至在花樣滑冰、短道速滑等項目上韓國隊都涌現出過世界知名的選手。但如上幾項運動中韓國人唯一能在世界上依靠各級大賽拿到獎金為生的圍棋項目,又偏偏不是奧運會的比賽項目。與中國的乒乓球類似,韓國的射箭運動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傳統,但是頂尖選手卻也只能依靠征戰國際性大賽來“兌現”自己的價值。本屆倫敦奧運會,韓國不僅會給金牌相當於6000萬韓元(33.7萬人民幣)的一次性獎勵,還會在之後的每個月都給這位選手100萬韓元的獎金,銀牌每月領75萬韓元,銅牌52萬5千韓元。
1948年韓國首次參加奧運會,但顆粒無收。為了集中訓練提高運動員成績,韓國政府於1966年投資興建了泰陵運動員村。10年之後的蒙特利爾奧運會,韓國人終於獲得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枚奧運金牌。此後,韓國又在太白市和鎮川修建了兩所運動員村。2011年8月18日鎮川選手村一期竣工,總面積85萬6263平方米,目前有社稷、賽艇、網球、籃球、排球、田徑、水球、手球、壁球、棒球等12個項目的訓練場,可容納350名運動員。
金牌是中國國家榮譽的象徵。從容國團到許海峰,每一個冠軍,每一枚金牌都與國家榮譽緊密相連。中國人在短短幾十年的發展中,正在擺脫過去的自卑感。現如今的奧運金牌榜正體現了這種改變,在金牌上,中國已經於其他世界強國平起平坐。
近年來,中國的整個經濟和其他方面實力持續增長,中國人的個體思想也在發生變化,相比較於以往的集體榮譽,現在更注重個體的魅力展現,這是一種自信的進步。就如同在經濟上開始反思 “唯GDP論”一樣,人們也開始關心金牌以外的東西。2008年,中國在奧運會獎牌榜上首次排在第一位,這雖然不代表中國已經成為體育強國,但足以稱為體育大國。而另一方面舉國體制追求金牌造成的一些問題也開始有了討論的分為。不少人已經在反思,追求金牌無妨但是否毫不節制?對體育運動員的投入可以又是否能夠完善保障?
近幾年來,中國在個別項目上也涌現出了一些富有商業價值的國際巨星,如籃球項目的姚明,網球項目的李娜,田徑項目的劉翔。他們的商業合同也都是動輒以千萬或億計數。雖然田徑仍然與職業化無緣,但從上海田徑大獎賽的熱度來看,市場化的潛力仍舊很大。
這些明星的商業化大多是個別情況,似乎與普遍還相去甚遠。事實上,按照目前被報道的一些情況來看,這些來自中國體育體制內的明星,他們的廣告收入中,國家體育局相關的運動管理中心都有分成,最高的可能達到四分之一或更多。也就是説,在商業化過程中相關體育能夠獲得利益。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完善舉國體制的人才培養安置體系,對於張尚武等現象會有所改善。
而拋開商業化不談,舉國體制內自身的資金分配也應該儘量做到人性化。比如改變選拔機制,對好苗子進行突擊栽培,同時不放棄文化課的教育,保證那些奪金希望不大的運動員能夠在職業生涯結束後有更多的選擇,如果做到這些,舉國體制對於中國人的奪金夢想來説,或許是最完美的選擇。
無論如何,舉國體制仍然是爭奪金牌最有效的武器。在新的形勢下,舉國體制更應該考慮繼續完善自身,以更好地發揮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