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先鋒】徐立平:勇者無懼 匠心報國_專題_央視網(cctv.com)

時代先鋒

徐立平:勇者無懼 匠心報國

徐立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廠固體火箭發動機燃燒室藥面整形工,航天特級技師。

從1987年參加工作,他就一直從事極其危險的航天發動機固體動力燃料藥面微整形工作,被稱為"在炸藥堆裏工作"。30年來,徐立平因其精湛技藝、敬業態度和奉獻精神而被讚譽為"雕刻火藥的大國工匠",先後被評為和授予航天固體動力事業50年"十大感動人物"、"三秦楷模"、中華技能大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等榮譽。

中宣部授予徐立平“時代楷模”稱號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航天科技集團四院7416廠職工,從事火箭發動機固體燃料整形工作的國家高級技師徐立平同志“時代楷模”榮譽稱號。徐立平參加工作30年來,一直從事航天發動機燃料微整形工作,他親手修整的發動機,為我國多型運載火箭,戰略戰術導彈武器提供動力,保證飛行的精度和安全。 [詳細]

【時代先鋒】徐立平:勇者無懼 匠心報國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有這樣一個崗位,要為火箭發動機裏危險的火藥做整形。在這個危險崗位上,堅持三十年不失誤不出次品,需要怎樣的力量和勇氣。今天的時代先鋒,我們來認識這樣一位天天和火藥打交道的人:徐立平。

這是我國最大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是未來中國運載火箭的心臟。而要保證飛行精度,一道特殊的工藝必不可少。

固體發動機裏裝滿了橡膠一樣的燃料,徐立平的工作就用刀具為燃料整形。

經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藥藥面誤差不超過0.2毫米。但更大的挑戰來自於燃料的危險性。幾克的燃料就能劇烈燃燒,而徐立平卻要近距離地為幾百公斤的燃料整形。

1989年,一台重點型號發動機出現內部缺陷。為徹查原因,廠裏決定成立突擊隊,把燃料全部挖出來。這需要徐立平進入發動機內部工作。

就這樣,徐立平和同事們挖出了幾百公斤的燃料,研製工作如期完成。這樣的驚險時刻,徐立平經歷過不止一次。三十年來,他參加製造的載人火箭逃逸塔一次次守護著航天員的生命安全,而閱兵式中許多導彈武器,也裝備著徐立平親手修整過的發動機。 [詳細]

雕刻火藥一把刀——記航天特級技師徐立平
徐立平正全身心投入日常工作中。

徐立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廠固體火箭發動機燃燒室藥面整形工,航天特級技師。

從1987年參加工作,他就一直從事極其危險的航天發動機固體動力燃料藥面微整形工作,被稱為"在炸藥堆裏工作"。30年來,徐立平因其精湛技藝、敬業態度和奉獻精神而被讚譽為"雕刻火藥的大國工匠",先後被評為和授予航天固體動力事業50年"十大感動人物"、"三秦楷模"、中華技能大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等榮譽。

危險崗位的"整形專家"

固體火箭發動機是導彈武器裝備的"心臟",發動機推進劑燃面的尺寸和精度直接決定著導彈的飛行軌道和精準射程,燃面整形迄今仍然是一項世界性難題,再精密的機器依然無法完全替代人工。

29年,1萬多個日日夜夜,徐立平和他的同事們用心做著一件事,"給發動機藥面進行微整形,按工藝要求用特製刀具對已經澆注固化好的推進劑藥面進行精細修整,以滿足導彈飛行的各種複雜要求。"

徐立平從事的工作需要極高的精準度,"而與精準相比,這個崗位的高危險性則更令人生畏",他介紹説,固體燃料的特殊性,使得操作人員在整形時猶如躺在炸藥包上,一旦刀具不小心碰到金屬殼體,或摩擦過大發生靜電放電,就會瞬間引起燃燒甚至爆炸,幾千度的高溫,操作人員一絲安全逃生的機會都沒有。

"1987年,我不到19歲,從技校畢業後,在母親的建議下來到她曾經工作過的裝藥整形車間工作,雖然心裏做足了準備,但進廠第一課的點火試驗,現場巨大的轟鳴聲和騰起的蘑菇雲,還是把我看呆了,沒有想到會這麼危險",徐立平回憶道。

這堂課,給他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從那時起,他就暗下決心,要規避危險,唯有膽大心細,練好手中這把刀。

由於固體火藥有很強的韌性,含有粗糙的顆粒,用刀的力道很難把握,一刀切下去,藥面很難保持平整,一旦切多或者留下刀痕,藥面精度與設計不符,火藥就不能按照預定走向燃燒,導致發動機偏離軌道,甚至爆炸。藥面平不平,每次用刀切多少,都靠技能人員自己判斷。為了練好手上功夫,徐立平就不停地琢磨和練習怎麼用力、怎麼下刀,比劃著切、削、鏟等基本功,揣摩著刀具切削量、切削角度、切削力度,手臂酸痛還不放下,上崗操作時更是一絲不茍,虛心請教,一刀一刀地勤學苦練,多年下來練壞了30多把刀具,手卻越來越有感覺,藥面整度也越來越高。到後來,用手摸一下,他就知道如何修整出符合設計要求的藥面,經過他整形的産品保持了100%的合格率。

一線車間的創新達人

由於國防建設需要,航天固體火箭發動機使用的燃料含能量愈來愈高,一位專家這樣形容其風險:"用一個小鋼球順著藥面滾上半米,這些高敏感的火藥就會被點燃,而其燃燒的溫度可達數千度。"

怎樣更好地改進刀具,提高整形效率,確保安全性,是徐立平一直思考和研究的問題,他暗暗發誓,一定要研製出更好用、更科學的刀具,規避危險。

經過不斷摸索和實踐,他根據不同類型的發動機、整形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部位,設計、製作和改進了幾十種刀具,其中九種申請了國家專利,兩種已獲授權,一種獲得陜西省國防科技工業職工創新大獎,一種被單位命名為"立平刀",使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操作可靠性和質量穩定性都得到了有力保證。

2005年以來,儘管不能完全替代手工操作,工廠也一直在努力引進和推廣先進的數控技術,為此工廠引進了國內最大的立式整形機,然而,要將如此先進技術應用於藥面整形,並沒有可借鑒的經驗,熟悉和使用過程遠比想象的艱難得多。

徐立平從設備安裝之初便參與其中,"根據自己多年來的工作經驗提出改裝吸屑裝置、加裝連鎖裝置等20余項改造建議,並編寫了整形機整形程序,使設備性能更好地滿足崗位需求。"

經過不懈努力,徐立平逐步摸索出適用於各種燃速推進劑的整形參數,並針對特殊型面設計了專用整形刀具,而在他帶領下實現的數控整形機在推進劑藥面整形工序的成功應用,更是填補了國內空白。

關鍵時刻的無畏先鋒

選擇整形崗位,就意味著選擇與危險為伍,與死神做伴。

"有一次,我國某重點型號發動機進入研製攻堅階段,連續兩台發動機試車失利,又一台即將試車的發動機再次出現藥面脫粘",徐立平回憶道,為了徹查原因,當時在沒有先進檢測設備的條件下,專家組毅然決定,就地挖藥,尋找"病根兒"。

就地挖藥,意味著要鑽進已經裝填好烈性推進劑的發動機燃燒室內,挖出澆注固化好的火炸藥,而且挖藥量極大,這在工廠歷史上是頭一次,艱難可想而知,危險更是不言而喻。

然而沒有絲毫猶豫,一支平均年齡30歲出頭的突擊隊迅速組成。院、廠領導第一個鑽進去查看情況,經驗豐富的班組長打孔探明位置,車間主任當起了"首操作",徐立平也主動請纓加入,成為最年輕的突擊隊員。

狹小的空間,半躺半跪在成噸的炸藥堆裏,忍著濃烈而刺鼻的氣味,突擊隊員們用木鏟、銅鏟小心翼翼一點一點摳挖。高度的緊張和缺氧,使得每人每次在裏面最多只能幹上十幾分鐘。而作為最年輕的突擊隊員,徐立平每次進去總要多堅持幾分鐘,"當時,在裏面除了挖藥的沙沙聲,都能聽到自己緊張的心跳。"

就這樣,如同螞蟻搬家一般,歷時兩個多月,挖出300多公斤推進劑,成功找到了故障原因,修復後的發動機地面試車圓滿成功。任務結束後,徐立平的雙腿疼得幾乎無法行走,"只要組織和任務需要,我仍會毫不猶豫地上!" [詳細]

綜合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