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塞罕壩機械林場_專題_央視網(cctv.com)

時代楷模

塞罕壩林場創造人間綠色奇跡

先進事跡宣傳報道 專題頻道出品

一棵樹苗,一生相托;萬頃林海,代代傳承。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塞罕壩人交出的答卷是三代人52年從未歇業的無悔堅守。

你是一顆種子,生長為一叢樹木,孕育出一片森林,驕傲挺立在蒼穹之間。你們讓守望家園成為每一個塞罕壩人血液中流淌的信仰,這無悔的信仰綻放出堅守與奉獻的偉大光輝,代代相傳,生生不息。[詳細]

第一代務林人陳彥嫻:無悔的選擇
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機關辦公樓

在陳彥嫻的家裏,記者見到了這位年近七旬的第一代務林人。陳彥嫻是“六女上壩”的主人公之一,19歲來到林場,備嘗艱辛,親歷了塞罕壩的滄桑巨變。

“那個時候,全國青年都在學習上山下鄉知識青年邢燕子和侯雋的事跡,我們承德二中同宿捨得6個好姐妹也想成為北大荒梁軍一樣的女拖拉機手。我們就放棄了高考,選擇了上壩。”説起當年,陳彥嫻的臉上滿是自豪。

這片最大的人工林,凝聚著塞罕壩人頑強的意志和獻身精神。“那時候,生産一線不分男女,也沒有領導和普通職工之分。”陳彥嫻説,“1964年冬天,林場場長帶領我們在馬蹄坑清理火燒殘木。當時我們都比賽著幹,你拖得多,我比你拖得還多。1965年機械造林大會戰時,領導每人帶一個機組,一台拖拉機挂三個植苗機,每個植苗機上坐兩名投苗員。在冰冷的植苗機上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一天下來就像剛剛從泥坑裏爬出來似的。”

正是因為有了第一代塞罕壩人紮根大山、無怨無悔、矢志不渝的奉獻,才有了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現在,每次上壩看到當年自己栽下的小苗長成參天大樹,陳彥嫻覺得受的苦值了。當被問及是否會後悔當初的選擇時,陳彥嫻的話語鏗鏘有力:“選擇塞罕壩,我無怨無悔!”[詳細]

“林二代”閆曉娟:用愛為塞罕壩添色彩
曾幾度沙化的荒原,現在已成萬頃林海。

“五一”小長假臨近,在塞罕壩森林旅遊開發公司,閆曉娟正和同事們為即將到來的旅遊高峰做著準備。這個出生在塞罕壩林場的“林二代”對林場有著濃厚的感情。“我爸爸1962年承德農校畢業後,被分配到塞罕壩工作,是林場369名創業者之一。1967年媽媽與爸爸結了婚,也來到了塞罕壩。我和哥哥們都是在這裡出生的。”

塞罕壩人創業難,作為塞罕壩的女人更是不易。説到母親,閆曉娟總是眼含淚水。“那時候爸爸整天忙於造林,經常早出晚歸,甚至一連數天不能回家。照顧孩子、料理家務等家庭的重擔全落在媽媽一個人身上。”

作為務林人的後代,對塞罕壩總有一種割捨不斷的血脈情愫,中專畢業後,閆曉娟也滿懷激情成了一名林業工作者。

18年來,閆曉娟先後從事過裝卸工、清潔工、核算和會計等工作,還自學考取了高級統計師、會計師資格,榮立三等功一次。她在工作中認識了丈夫:“他也是一名基層林場幹部,分管著苗木銷售工作,一兩個月不回家是常有的事。”

“嫁給了塞罕壩職工就是嫁給了塞罕壩。”閆曉娟話裏話外,都是作為塞罕壩人的自豪,“我也會像媽媽一樣當一名好妻子、好母親、好兒媳,用全部的愛去為塞罕壩的明天增添一份更加美麗的色彩!”[詳細]

第三代務林人于士濤:做新時代塞罕壩傳人
當年的荒原,現在是茫茫林海。

80後於士濤出生在平原,從小就對大山有著強烈的嚮往。2005年,他從河北農業大學畢業後就選擇了塞罕壩。經過簡單的訓練,于士濤被分配到了千層板林場下屬的馬蹄坑營林區工作。“剛開始的幾天我感覺哪都很新鮮,跟著營林區主任跑前跑後,幹勁十足。可是沒多久,激情消退,隨之而來的各種困難考驗超過了我的心理預期,夢想與現實的反差讓我幾乎無法承受。”如今已成為千層板林場場長的于士濤,提起這事有些不好意思。

説起心態的轉變,于士濤就來了精神。2006年春節過後,他被調入生産股工作,由一位叫顧殿江的老師傅帶著。顧師傅50多歲,不怎麼愛説話,在業務上很有幾把刷子,被稱為林場的“活地圖”。在工作的間隙,顧師傅經常講起老一代務林人堅守深山、爬冰臥雪、無私奉獻的創業故事。“這些故事聽得我鼻眼發酸,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幹出個樣來。”

付出總有回報。幾年來,于士濤參與了大徑極材培育、優質樹種引種和樟子松嫁接紅松等科研項目研究,整理出一套適合塞罕壩地區特點的森林經營模式,為全國森林經營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同時,啟動實施了“森林防火關鍵技術研究”等6大林業尖端課題,在高海拔地區工程造林、森林經營、防沙治沙、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諸多科研成果。

談到將來,于士濤信心十足:“在總場領導的支持鼓勵下,我們組建了林場技術攻關骨幹團隊,現在團隊共有科技骨幹人才300余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和我一樣的年輕人。身為第三代務林人,建設塞罕壩的歷史重任已經責無旁貸地落在了我們肩上。我們一定會傳承和發揚好塞罕壩精神,用我們的青春和汗水去書寫塞罕壩更加美好的明天!”[詳細]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幾代造林人,歷時52年,成功栽種112萬畝人工林海,每年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超過120億元。流逝的是歲月,不變的是傳承。

傳承,是堅守的力量。國家交給第一代林場人的27字使命,被一代代後人堅守,奉為鐵律。無論林場經濟如何興盛,無論旅遊事業多麼紅火,對第一代造林人使命的堅守,是塞罕壩人書寫傳奇的力量之源。

傳承,是積累的力量。積沙成塔,集腋成裘。第一代篳路藍縷,功不可沒,如此豐功偉業,沒有第二代第三代的日積月累,又何能久久為功,創下“按一米的株距排開,可以繞地球赤道12圈”的奇跡?

傳承,是開拓的力量。高海拔地區工程造林、森林經營、防沙治沙、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新一代造林人只有開拓得更寬、挖掘得更深,才能傳承好祖輩父輩的事業併發揚光大。

傳承,是執著的信念。一種沉靜的愛,使一代一代傳承者心無旁騖、一以貫之、集其大成。造林者如是,育人者如是,做學問搞科研如是,培育核心價值觀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