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立秋過後,幾場大雨讓高溫“暫退”,在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蔣喬東山希望葡萄家庭農場,果農李軍正採摘葡萄,準備裝箱,銷售的“火熱”,讓他笑容滿面。
為什麼賣得這麼好?因為葡萄品質提升了,而這一切都得歸功於農業部門的農技推廣。
近年來,鎮江市農委一直堅持“1+1+N”的農技推廣模式。“就是‘1個首席專家(團隊)+1個本地農技推廣服務小組+若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種模式是以高校專家團隊負責研發,專業的技術推廣人員進行一對一的指導,打通了新技術、新品種進入農戶手中的最後一公里。
科技,正在為農業騰飛插上“翅膀”……
“科技+”,加出農戶新思路
當前,地産葡萄銷售正旺,在該項農技推廣中,鎮江市組建了“葡萄標準化栽培技術”和“葡萄新品種引進及設施栽培技術”體系團隊,由國家葡萄産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陶建敏、農科院研究員芮東明領銜,鎮江市園藝技術指導站等本地推廣團隊“貼近指導”,鎮江萬山紅遍農業園、鎮江市南山農業科技示範園等單位進行新技術和品種的示範。
項目團隊在葡萄不同管理期,共舉辦技術培訓12期,培訓979人次。引進陽光玫瑰、醉金香、紅巴拉多3個優良葡萄新品種,推廣葡萄避雨栽培技術、平網棚架雙龍幹型整形修剪技術、“一字型”和“H型”整形修剪技術、巨峰葡萄標準化栽培技術及控産優質栽培技術等先進技術,輻射面積10600畝。
“在市農委的‘1+1+N’推廣項目中,我學到了不少,比如避雨大棚栽培,‘一字型’修剪技術,這些都讓我省工又省力。而且,還帶我們去南農大的基地參觀,看到了不少好技術、好品種。”丹陽司徒鎮果之鮮家庭農場的負責人徐國慶説,原來自己都是在小範圍裏進行經驗交流,通過這樣的推廣培訓,交流圈一下子就擴大了,特別是科學的種植理念,受益匪淺。“以前只知道擴大産量,最多時畝産能有2000-2500公斤,卻沒有考慮葡萄的賣相和口感。在培訓中心,我學到了科學控産理念,現在的畝産都控制在1500公斤以內,價格也水漲船高,從2014年的8塊錢1公斤,到今年的16塊錢1公斤,翻了一倍。”
“科技+”,加出産業新發展
除了葡萄,草莓可以説是鎮江的另一個“水果代表”。每年11月至次年5月間,草莓成了鎮江地産水果的産業支柱。
在草莓産業方面,鎮江市組建了“草莓新品種及栽培新技術示範推廣”體系團隊,由鎮江市農科院研究員糜林為首席專家,鎮江市園藝技術指導站等進行本地推廣,白兔鎮雲兔草莓合作社、天王戴莊有機農業合作社、世業洲四季春果園等5家單位成為示範基地。
該體系團隊先後舉辦培訓班4期,培訓259人次,建設示範區總規模150畝,包括句容、丹陽、丹徒等地,帶動農戶100戶,輻射面積3000畝。示範推廣優質、高産草莓新品種3個,分別是“香野”“ 紅頰”“夢香”。
“之前,草莓種植一直被病蟲害防治、連作障礙和管理採摘等問題困擾。通過新型農技推廣,這些問題都有了解決的妙招。”糜林介紹,鎮江市農科院經研究後推廣了主栽品種“紅頰”的無病壯苗繁育技術,幫助農戶解決草莓抗病的根源問題。同時,通過無害化土壤處理技術,解決了草莓的連種障礙,反復種植草莓成為可能。“除了種植難題,省力化種植也有了極大發展,經過不斷的技術實驗和推廣,鎮江市的草莓種植逐漸從低壟走向高壟、超高壟直至現在的高架種植體系,讓果農省工省力,讓草莓也更加易採、好吃。
“科技+”,加出行業新標準
除了水果種植,以“金山翠芽”和“茅山長青”為代表的茶葉,也是鎮江的一張名片。為更好推廣優質茶葉技術,組建了“名優綠茶自動化連續化加工技術推廣”體系團隊,由中國茶葉加工工程中心主任葉陽領銜,鎮江市南山茶林研究所、丹徒區上黨鎮墅香茶場等8家單位進行品種和技術的示範。
今年以來,項目團隊開展了“制茶技術理論與現代制茶設備”和“綠茶加工新技術及設備研究進展”培訓班兩期,培訓68人次;開展技術交流觀摩活動3次。示範推廣了綠茶色澤提升技術、名優綠茶鮮葉“三控”攤放技術和茶葉清潔化機械加工技術,輻射丹徒上黨、潤州、丹陽司徒、句容白兔、茅山等茶區,輻射面積1.2萬畝,帶動農戶110戶。
作為鎮江市另一張農産品“名片”,擁有農産品地理標誌的“鎮江江蟹”也深受食客喜愛。組建了“鎮江江蟹標準化養殖技術示範與推廣”體系團隊,由上海海洋大學王成輝教授帶領團隊,開展了“鎮江江蟹標準化養殖技術培訓班”“基層漁業技術人員培訓”,共兩期,培訓105人次。建成中華絨螯蟹良種培育基地,佔地面積150畝;鎮江江蟹標準化養殖技術示範基地4個,示範面積800畝。
揚中市新壩鎮豐樂村南洋家庭農場擁有340畝水面,這裡是“鎮江江蟹”的生産基地之一。負責人陳萬紅介紹,王成輝教授經常來他這裡,為他“答疑解惑”。通過專家的指導,他的養殖效益至少提高15%,畝均增收2000元。
截至目前,鎮江全市“1+1+N”已立項項目8個,項目涉及蔬果、茶葉、畜牧、水産等多個行業,引入國家葡萄産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陶建敏等8位首席專家及其團隊,聯合了全市17個市、縣、鄉三級農技推廣部門,吸引涉及各轄市區的40余家合作社、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等農業經營主體共同參與,示範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20余項。(本報記者 王鵬程 周迎 本報通訊員 孫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