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治國理政新實踐·安徽篇】共建美麗鄉村 增強群眾獲得感

中國新聞來源:蕪湖新聞網—蕪湖日報 2017年07月11日 20:1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遠處,群山環抱、層巒疊嶂、竹海蔥蘢;近處,連疇接隴、屋舍儼然、村巷整潔。走進村中,每一條巷道、每一座亭臺、每一口水井都有別致的設計。夏日的繁昌縣峨山鎮東島中心村,望山見水,一派美麗寧靜的鄉村田園景致。2016年被確定為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以來,繁昌縣不斷創新工作機制,通過一系列舉措,改善村容村貌、挖掘歷史文化、發展集體經濟,讓群眾參與共建共享,增強群眾獲得感,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原貌整治,美化村容村貌

  在東島村村口,整齊劃一的配套停車場、路口規範的指示標識、高規格的表演舞臺與村民議事公堂……每一個細節都彰顯出創建者的用心,讓你誤以為闖入了某個成熟的旅遊風景區。

  在國家大力提倡美麗鄉村建設的大背景下,如何“因地制宜”避免“千村一面”,成為擺在每一個創建村莊面前的重要課題。在東島村,當地政府部門注重推進自然生態、風情文態、村落形態、經濟業態“四態”相互融合,彰顯差異性,提升競爭力。“建設過程中,我們強調原貌整治,堅持不填塘、不砍樹、不拆房,這就很好地保護了村莊的原有生態,促進了農村風貌、鄉土建築與自然山水的相協調。”站在東島村村口,繁昌縣美麗鄉村辦負責人指著村前的田壟告訴記者。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東島村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建立了環山、環水、環村的親密綠道,形成了自然微循環步行系統,著力打造村落形態,綿延鄉土氣息。同時,注重放大山水田林湖自然生態要素的優勢,結合當下的“清潔城鄉、美化家園”環境整治專項行動,推進垃圾清理、污水處理、溝渠清淤、道路硬化和植樹造林,著力消除臟亂差,改善人居環境。通過組織開展“美麗庭院”等活動,引導村民增強環境意識,共同守護綠水青山、扮靚美好家園。

  民主決策,實現共建共享

  “我們堅持一切以群眾滿意為標準,堅持為民惠民,充分發揮群眾的力量,讓大家參與到美麗鄉村的建設中來。”繁昌縣委副書記李新宇告訴記者。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繁昌縣相關部門注重突出共建共享,增強群眾的獲得感。按照美麗鄉村總體規劃,村莊鋪設了雨污水管網,建立起污水處理系統,解決面源污染;建設鄉村大舞臺、文化廣場、健身廣場,豐富群眾活動場地。以完善村莊基礎設施為出發點,多舉措、全方位將民生工程建成群眾滿意的民心工程。“在之前的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我們發現:如果一味地依靠行政命令,依賴資金投入,老百姓熱情度不高,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兩張皮’的現象,結果自然是事倍功半。在東島村,我們充分徵求廣大村民的意願,你有什麼需求?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有什麼好的想法?都可以提出來,大家集思廣益,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的成果最終也是大家一起共享,這就調動了廣大村民的積極性,很多棘手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繁昌縣美麗鄉村辦副主任芮玲説。

  他們將百姓的需求與意願貫穿工作始終,在規劃編制之前便充分尊重民意,開門編規劃,通過召開村民大會、入戶徵求意見、規劃初稿公示等方式,廣泛徵求群眾意見,並把群眾所急所想編製成項目,實現項目供給和群眾需求的精準對接;對反映地方文化的標誌、標牌、標識和文化場館等規劃設計,鼓勵群眾自始至終參與;在工程建設中也充分順應民願,零星公共建設引入群眾自建,對民房改造、店招設計等,引導群眾按照統一設計方案自主施工,驗收通過後按標準進行獎補;多渠道吸引民資、強化民管、推行民營,鼓勵經營大戶參與,在明確産權的基礎上,按照“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以契約方式落實管護責任。

  通過組建理事會、議事會、監事會、協調組,推行村民自選、自建、自管、自用,激發建設美麗鄉村內生動力。“村裏的大事要事都要拿到議事會上集體討論通過,真正做到了項目群眾議、建設群眾做、設施群眾管,自然得到了大家的擁護和支持。”東島村美好鄉村理事會會長李文慶説。他告訴記者,村口停車場、鄉村大舞臺、文化廣場的建設以及村中主要道路的整治拓寬佔用的主要是廢棄地,但因為實際需要,還是徵用了農戶的部分田地及宅基地。而因為之前工作到位,措施得當,得到了這些村民的理解與支持,只是象徵性給了一點補償,大多數則是村民自願地無償讓出來的。

  晴耕雨讀,挖掘文化內涵

  村口公堂邊的一座白色高大建築十分顯眼,那便是貼合東島本土文化而新建的“耕讀館”。走進這座耕讀館,你很難相信,在一座小小的村莊竟然建起這樣一座耕讀文化內容豐富的展館。耕讀館中既有東島村的歷史、文物古跡、歷史傳説的介紹,還有稻桶、石磨等傳統農具的展廳。正廳墻上以求學篇、勸學篇、私學篇、助學篇四個篇章分別介紹有古人勤奮讀書的典故及古人勸學名句。在這裡,你能很詳細地了解到鑿壁借光、映月讀書、囊螢映雪等這些古人勵志、讀書的故事。正廳中,甚至還有中國古代四大書院的模型。 東島村位於五華山後山腳下,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厚重。據族譜及當地有關部門考證,自南宋以來這裡就開始建有村落。南宋初年,李陽冰十三世孫李儒從當涂遷移到繁昌東島,成為東島李氏的開基始祖。南宋以降,東島村李氏一門考中進士多達12人、文武舉人8人。“東島村李氏的人才輩出與耕讀風氣的傳承是緊密相關的。一直以來,東島李氏天氣晴好便從事農耕與生産,雨天便在家中讀書、求學。”東島村黨總支書記李克文一語道出了耕讀館的來歷。也正因為此,近年來,繁昌縣相關部門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著力挖掘東島的本土歷史文化資源,整合村史、村志、族譜等,積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將東島的文化主題精準概括為“晴耕雨讀,詩畫東島”。

  此外,當地政府把美麗鄉村建設與村民致富、竹資源綜合開發、旅遊和農業發展相結合,加快産業培育,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鼓勵群眾參與建設,享受成果,獲得實惠,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從“幫我幹”到“我要幹”的轉變,自覺完善長效管理機制,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制度化、常態化,形成廣大群眾關心、支持美麗鄉村建設的良好氛圍。“我們通過招商引資,已經建起了竹器加工廠,此外70畝的貢菊、荷花、月季、玫瑰,也相繼投入種植,這些都將為村民帶來可觀的收入,部分産業在去年已初見成效。”漫步在山水之間的荷塘小路邊,李克文告訴記者。

  記者 金昌龍 戴卿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