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脫貧攻堅進入攻堅拔寨的關鍵之年。中宣部啟動精準扶貧駐村調研採訪活動,組織120名中央新聞單位記者,到全國109個貧困村採訪扶貧工作,在一個月的時間裏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推出“金記者扶貧日記”系列報道,為您帶來脫貧攻堅一線的真實見聞,敬請關注!
時間:2017年5月28日
地點: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池河鎮順豐村
村支書夏德全在村裏的香李園裏,查看香李苗的長勢。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蓉攝
5月28日,一株株長勢正旺的香李樹整齊得排列在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池河鎮順豐村的緩坡上,放眼望去,規整的田壟和排水溝邊,一條碎石鋪起來的生産道路已經成型。這160畝香李苗是今年1月25日種下的,這個日子,是大年夜的前5天,也是村支書夏德全把香李苗從四川帶回來的第3天。
夏支書四顧李園是這個小村家喻戶曉的故事,“有這麼好的支書,我們發展産業也有幹勁!”村民們這樣説。事情要從2016年夏德全朋友送的幾個李子説起,“這叫香李,別看沒幾個,幾十元一斤呢!”夏德全回憶,那是幾個拳頭大小的李子,味道甜中帶酸,“我吃了以後眼睛一亮,我説這絕對不是咱本地産的李子啊。”
2016年,順豐村的脫貧攻堅工作遇到了瓶頸:3年來,由於當地市場容量有限,村裏先後種下的核桃、蘋果、獼猴桃等經果林都沒有太多收益。沒有可以持續發展的産業,農民也就沒有可以穩定增收的渠道,只靠著人均半畝地、做點零工,脫貧致富要等到幾時呢?
身為村支書的夏德全想到了他嘗過的香李,“物以稀為貴啊,如果能把香李引種到順豐村,肯定不愁銷路。”61歲的村支書在行動力上可不輸年輕人,他馬上托做水果生意的親戚去四處打聽,輾轉得知四川省金堂縣竹篙鎮有個大型香李園。他召開村支部會,在會上,骨幹黨員們統一了思想;第二天,又召開了擴大會,“尋找香李”,這個想法得到了主要幹部的一致認可。
2016年7月2日,夏德全和村支部一行6個人,輾轉650公里路,整整開了8個小時的車,才到達竹蒿鎮。沒想到到了鎮政府,當地幹部的一句話讓他們心涼了半截:“你們搞錯了,我們這沒有香李這個東西啊。”他們沒顧上休息,又在當地四處打聽,得知15公里外的高板鎮有個香李園,一行人直奔高板鎮。
“從鎮上到李子園走了一個多小時路,感覺這一個小時比我們來時走的8個小時還長!但看到挂滿枝頭的李子時,心裏太高興了!”夏德全回憶起當初的情景,目光炯炯。他們了解後得知,李子園的老闆研究這個香李品種有17年了,還買斷了德國奧博爾公司的産權,目前,産區只在四川金堂、阿壩和廣西三個地方。這裡生産的香李只銷往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批發價為20元一斤,零售價為40多元。果園老闆告訴他們,香李都是大城市的大型水果商上門來交了全額的定金預定了的,“20畝李子給了200萬元定金”。
這簡直是金果子啊!從四川回來的村幹部們都深受觸動,他們找到專家進行比對,結果為兩地的土壤環境、氣候和溫差條件相當,順豐村具備種植香李的條件。他們把四川考察的情況一五一十彙報給村裏人,但陜南多山,當地人沒見過、沒聽過這麼有經濟價值的果樹,態度比較遲疑。
2016年7月8日,支部的6個人帶著有意發展種植的10個村民,再次去了香李園。這次,他們用2000元買了100斤李子拿回村子,開村民大會的時候給每人發了兩個品嘗。看了村幹部們拿回來的照片、實物,村民們動心了。
2016年10月14日,夏德全和村支部一行4人第三次去了香李園。這次,他們是奔著簽合同去的。但這裡的香李産、供、銷都沒有弱項,“陜南和四川相鄰,方言相像,文化相似。我們這裡貧困啊,老闆也是看我們太不容易了”,夏德全説。他回憶起當初的經歷,仍然唏噓不已,“每次都是當天去,辦完事再開夜車回來。為了節省食宿費,我們都拉上兩箱方便麵、兩箱水。”他説,有一次夜裏11點他們還沒吃午飯,到高速服務區用40度的水泡方便麵吃。第三次的時候老闆握著夏德全的手説,“您這樣的村支書太少了!我們同意合作!”果園老闆不僅同意合作,還答應提供香李苗、提供技術支持和香李收購。
2017年1月19日,夏德全他們又一次來到了四川。這次,他們是來拿苗木的。4200株香李苗在3天后到達了順豐村,村民們士氣高漲,在3天內把這些香李苗全部栽種好。
我們現在眼前的這160畝土地上,香李苗已經開枝散葉,“香李苗的成活率達到了98%。主幹只能長到25厘米高,這是嚴格的技術要求。等到枝子再長長些,我們就要用繩子把枝子牽引到和地面平行。”夏德全小心翼翼得撫摸著香李樹,如同撫摸著一個稚童,“等3年後你再來,我們的香李樹就挂果啦!”(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