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扶貧産業“難扶弱”、異地搬遷“難搬窮”、農村醫保“保基本難保大病”,是長期困擾基層扶貧的難題。近年來,重慶用改革的手段,提高扶貧精準度,找到了不少攻堅“硬骨頭”的新辦法,使貧困戶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扶貧産業“難扶弱”?讓貧困戶當股東增收入
脫貧攻堅,産業為重。沒有持續的增收渠道,談不上穩定脫貧。但在一些貧困地區,産業扶貧往往陷入“扶強難扶弱”的尷尬,財政資金補助主要對像是農業企業、種養大戶,普通貧困戶難以享受。除了流轉土地有租金之外,貧困戶也很難以搭上産業發展的“快車”。
如何讓財政補助,既壯大農業産業,又帶動貧困戶增收?重慶的改革之策是,將部分産業補助資金“折股量化,配股到戶”,貧困戶參股加入合作社,分享産業收益。
貧困戶吳倫壽沒想到,當了一輩子農民,如今變成了合作社股東和工人,每年不僅有土地流轉、務工收益,還有1000多元股權分紅。
在南川區長坪村,財政扶貧資金按4000元/股的標準,向包括吳倫壽在內的54名貧困戶配股,並參股到村裏的畔園獼猴桃種植合作社。根據協議,合作社年利潤在100萬元以下時,貧困戶股東每年按入股資金的8%分紅;利潤在100萬元以上的,分紅收益為合作社利潤的5%。
畔園合作社負責人李娟説,目前合作社獼猴桃種植面積發展到400多畝。“配股到戶”後,貧困戶股東戶均土地流轉、務工、分紅等各類收入在7000元以上,增收效益明顯。
目前“股權扶貧”改革已在重慶所有涉農區縣推開,1萬多戶持股貧困農民受益。今年重慶還進一步擴展了農業産業利益聯結機制覆蓋範圍,鼓勵貧困戶以農房、承包地、林地經營權參股合作社或農業企業,增加租金、薪金、股金收入。
異地搬遷“難搬窮”?農地復墾補“缺口”
異地扶貧搬遷是民生扶貧一項重要內容,但一些貧困戶也反映,扶貧搬遷是好政策,但就是“搬不起”。有的人算了筆賬,搬遷起碼有兩項成本,一是新建或購買房屋,起碼要15萬元以上;二是搬遷運輸成本,一般也要1萬元左右。不少群眾“搬遷就要負債、負債又會返貧”,這成為難以克服的“搬遷怪圈”。
為讓底子薄的貧困戶搬得動,重慶除了“打捆”國土整治、危舊房改造等政策外,還為農民新找到了一筆錢,那就是“地票”收入。農民舊房拆除重新復墾後獲得的“地票”指標,可以通過土地交易所進行交易,一畝地能有14萬元左右收入。
在涪陵區洪湖村安置點,已入住搬遷群眾100多戶。農民譚明清一家經濟條件一般,一年打工、種地收入不到2萬元。“以前就我這點收入,要搬新房想都不敢想。現在不同了,有了‘地票’交易,我家0.6畝宅基地,能得到8萬多元,加上危舊房補助,我買了一套140平方米新房,生活條件好多了。”老譚説。
一般而言,農地復墾價值“變現”的收入,可使貧困戶搬遷資金缺口從10萬元以上降低到3萬元以內,使更多群眾負擔得起搬遷費用。
醫保難“兜”大病?政策銜接提高保障水平
在重慶,約1/3的貧困戶屬於因病致貧,不少農民“病倒一人,拖垮全家”,是當前脫貧攻堅面臨的最大難題。“貧困戶因病致貧,除了自身經濟條件差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還是由於社會保障能力相對薄弱,以前靠單一的農村居民醫療保險,報銷比例低,治療大病、重病自付負擔重。”重慶市扶貧辦資金計劃處處長周松説。
周松説,針對此類問題,重慶整合社保、民政、區縣財政等多重資源,建立“農村居民醫保+大病補充醫療保險+民政醫療救助+縣級醫療救助金”四項保障銜接,提高保障水平。僅2016年,重慶市級投入的醫療救助資金就達到2.3億元,近60萬人次獲得幫扶。
南川區南城街道貧困戶周洪方就是多重保障銜接兜底的受益者。2016年底,因患結石和闌尾炎住院,周洪方醫藥費花去7500多元。出院時,按照農村居民醫保、大病醫保疊加共報銷了5600多元,自付不到2000元。“多虧了保險報銷了大頭,否則自己根本就拿不出這麼多錢來住院。”周洪方説。
為防止因病返貧,重慶南川、雲陽、巫山等地還對因病致貧農民進行“一對一”幫扶,推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送醫進村,負責用藥指導、健康諮詢、日常隨訪等,進一步減輕群眾看病就醫負擔。新華社記者 李松
(新華社重慶4月11日電)